昨天的推送内容是图式疗法《0次与10000次》的内容,为了下篇的内容,我继续研读书的后半部分。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后一章不讨论解决办法,反而谈起了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
一
开头就写得明了:我们喜爱的角色往往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在影视剧中会显得可爱、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灾难。回过头,想想还真是这样。角色们的某些“怪癖”在故事里是他们鲜明的特征,比如某种洁癖——一定只喝矿泉水、某种强迫行为——绝对不能踩到地砖缝,对此我们莞尔。可这要是现实生活,我们一定会说那是个怪人,离远点。
光想想这场景,就觉得可笑。现实中无法接受的东西,在艺术加工的虚幻世界里成了某种追捧的特质。霸总人设不就是?不顾他人意愿的作为到底迷人在哪里?难道不都是以为你好的借口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扯远了,书里对影视人物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更能理解图式Schema的组成。可惜,因为是国外电影,我都不晓得,我想想只能用自己知道的影片自己去做一个分析。
二
《忧国的莫里亚蒂》,福尔摩斯里的大反派居然有一部专门撰写他的动画。这足以引起我的注意。剧中的莫里亚蒂被编剧洗白了:在伦敦这样阶层分明的社会中,底层的苦痛无人关心。莫里亚蒂决心毁掉这样的制度,当然方法比较激进:使用暴力。
如果对这样的人物进行图式分析,那么结论可能是这样的:
受伤的内在小孩:被伤害、被遗弃忽略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愤怒于不公正
成就的审判者:一切需要完美,完美的计划引导完美的结果。引导新世界的出现
应对方式—过度补偿:攻击性,毁坏不公正的制度,给予公正的惩罚。吸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蠢货,除了引起兴趣的福尔摩斯。
唔,这样分析下来,也大差不差,挺有意思。
三
人是矛盾的生物,讨厌异常,又喜欢在戏剧中观赏异常。可能这是禁忌的吸引力?可能是自己无法表现的,通过影视剧的投射得以释放自己隐秘的冲动?
人类,真是个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