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种草”。
种草是说,无意间听到某专业达人的意见、推荐或科普,从此对一件事物开始心心念念、朝思暮想。
毫无疑问,我被叨叨姐的赤兔课种草了。
因为她在课上说,“其实出一本书并不想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相信她,因为她足够的专业——一个五年的图书出版资深编辑、三年的百度产品经理。
非常坚定的相信。
一、为什么我想要出书?
叨叨姐说:出书应该是一个知识网红的标配,出书之后和野生网红不是一个level了。
首先,我觉得有能力出一本书是专业和不专业的分水岭。就像专业演员要有一些代表作,否则你美如范冰冰也要被人诟病为“毯星”,既然我想让自己在新媒体内容行业里比较专业,那能出一本书,是变专业的重要一步。
其次,出一本书我觉得有点像大学毕业证,用人单位在一点也不了解你的情况下,至少看到你的学历会大概了解你的水平。出一本书也是这样的,也是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来减少大家对你的认知负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叨叨姐强调了“出书是一个系统化思考和写作的过程”。因为天资不聪颖,所以成年后我把系统化的终身学习、刻意练习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这个目标相关事情,都值得一试。
第二、书到底是什么?
叨叨姐说:书是商品。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暗自一惊。因为我发现到我思维上的一个误区——我的潜意识还在用读者的视角去琢磨书。在这样的视角下,书是精神食粮、书是别人对我大脑的按摩、鞭策和碾压、甚至是我肤浅时用来炫耀自己见识的道具。唯独没想过书是商品。
这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似曾相似。
记得刚进入地产行业时,老板问我房子是什么,我说是“家”,他摇摇头说,“不对,房子是“商品”,安家落户是住户的事,我们的事是拿地、盖楼、然后卖出去,这中间有上百个环节,你的工作就是完成这些环节。
房子、书甚至一个公号、一个app,创造者和使用者的视角完全不同,在创造者眼中,这些都是商品。
在过去,我认为的出书路径是,练习写作-写够一两百篇-出了一两篇爆款-被出版社发现我有点小才-把200篇文章变成一个合集,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而现在,叨叨姐告诉我正确的出书路径应该是 ,海选-签约-写大纲、样章-完稿-定书名、案名-定装帧-定稿-定书号-印刷-发行。想出一本书,和运营房地产一样,必须要走完这些环节。
商品,就应该用打造商品的逻辑去推进。
第三、我想出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没听这节课之前,这个答案应该是取决于我最后意淫的结果,今天看了韩剧,想写一个爱情小说,明天看了心理学书,想写一个答来访者问,最近学习了烹饪,觉得哪天写一个菜谱也不错。
叨叨姐说,”第一步你得先找一个方向”。
如此说来,在没找到方向之前我都是原地踏步。那我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方向呢?说实话,没方向可选和有太多方向不知选什么都是件让人头疼的事。
好在叨叨姐给了我个启示,她说“适合你的写作方向,是能激发你主动思考、系统思考的”。
按照这个标准,我重新思考了我的写作方向,我认真的问了自己好多天,到底什么是我心心念念,想起来就两眼冒光的事情。经过半个月的思考(从第一次听课到今天),最后我得出的答案是:自己变得更好,并且帮助、影响到更多和自己一样渴望变好的人。
这是一个让我想起了就觉得怦然心动的写作方向。
如果把这个方向再清楚一点,就是对二线以上年轻女孩自我成长有益的思维、生活经验、和方法论。
在具体点可能是自我管理(精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生活经验(理财、美丽升级、学习法、沟通法)、人生理念(婚恋观、励志观)。
方向选对了,就不怕路远。
第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应该做些什么?
1、守:第一阶段先试着写起来,否则都是扯淡。
叨叨姐说,新媒体市场不等于图书市场。如此说来,写书和写公号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情,相比公号文,写书是一件我最应该先做的是不要急,先写起来再说,边写边研究。
我有两个想法,第一是锁定一、两个深度模仿的对象,(目前暂定彭小六、女神进化论)。所谓深度模仿,就是好不质疑的全面的模仿对象,就像小时候练字临摹一样,把标杆的优点复制到大脑中,把对方的写作本领研究透,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个想法是,每天至少50个字。这个想法是源于《微习惯》这本书,书里鼓励每天做一点小到你无法拒绝的事情,每一次超过50个字都附带了超越的快感,这件事情才能持久的坚持下来,从种草到拔草到过程,快则3年、慢则五年,如果做一个这样的设定,真的很怕自己坚持不下来。
2、破:第二阶段不停练笔、试完成样章和大纲
一本十几万字的书,听起来就是一个很难搞的事情。好在听了叨叨姐的分享,清晰的了解到图书出版的流程,那我就可以把目标进行分解,先完成大纲和样章再说,一这么想,心理负担就少了很多。
叨叨姐说,出书最忌讳一件事,就是“同质化”,图书市场最不缺同质化的内容。想要避免同质化,写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叨叨姐说的这一点,我还是蛮有感触的。我认识一个女作家,曾请教过,为什么她看待世界的眼光这么独特,她和我说,因为她小的时候家里所有的家具为了防潮,都被垫高了,所以她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就比别人矮了十厘米。其实每个人的视角和别人都不一样,你只要发现,然后写出来就行了。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模仿,那我觉得这个阶段我应该由“守”到“破”,“破”就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第一阶段的内容作改进,逐渐找到自己的视角,最终实现差异化。
3、离:找到30-50本同品类竞品分析
”不想当产品经理的作者不是好编辑“。
做竞品分析原因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是和整个市场在竞争。如果前两个阶段是自己在家做宅女,那第三个阶段就是必须要了解下外面那些妖艳的贱货了。
主要搜当当和京东上现阶段畅销的30-50本书,一键放到购物车里都给买到家里来,像研究狐狸精一样研究这些书为什么会勾引读者。(想想这也是笔大钱)。
剩下的环节,就是根据对竞品的研究做策略性调整了。在过去的营销策划工作里,这是我的一项主要工作——每天监控周边十五个楼盘的销售数据、营销手段,然后做出调整。
具体怎么分析、怎么调整如果能坚持到这一步再说。其实想到这一步内心的焦虑感是最强的,因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一个很微妙的动作。
先提醒自己,分析竞品是为了获得生机。
4、合:联系出版社,成为了一个编辑喜爱的写作者
如果说竞品是敌人的话,那图书编辑就是最可靠的朋友。如果能有幸到第四阶段,那这个阶段的主题应该是“合作”。
叨叨姐说可以试者投稿,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有准备的投递。最佳的投稿方式是内推,其次是微博,最次是出版社邮箱。国内一些可以合作的出版社有中信、黑天鹅图书、时代华语股份、永正图书、凤凰联动、后浪、磨铁图书、博集天卷等等。
如果能有出版社愿意进一步合作,应该会有一个图书编辑作为我的伙伴,甚至可以说是合伙人,听了叨叨姐对图书编辑工作的介绍,我对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佩,那些以为图书编辑是改错别字的人,真的是太天真了,一个图书编辑简直就能顶一个队伍。
以上就是我听叨叨姐赤兔微课的一些心得。
如果在在行上约见一位资深的出版编辑,手把手的教你如何出版一本书,可能至少要500元,但同样价值的干货,在她的赤兔上是免费公开课,而且,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最棒的课程了。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心得呢,因为清晰目标的路径,让我更容易付出行动与之接近。我相信,生活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祝我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