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期,由于丝织品、麻、葛织品的发展,使染色发展成为专门的行业:官府手工业作坊有掌染草的“染人”。
《诗经》中提到的织物有多种颜色,当时人们己掌握多种矿物染料,像赤铁矿、朱砂、石黄、空青、石青等。植物染料在这一时期被用于染制各种颜色。
考古发现西周时,己获得红、黄、蓝“三原色”的染料,并能用它们套染多种颜色。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纺织业的兴旺,练染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官营手工业中,与练染有关的有7个工官,有不同的分工,如钟人染羽,筐人设色,慌人练丝,还有染人,掌染草等。
丝、麻、葛等在染色前要精练,不仅是为了漂白,也是为了除去纤维表面的胶质。
如练丝每天要在有一定温度的草木灰水中浸渍,清洗后放在日光下曝晒漂白,夜间浸在水中,如此反复昼夜。练帛则在较烂的栏木灰和蜃蛤(贝壳)灰水中浸渍,方法大致相同,其目的同样是用碱性液体除去胶质。这一预处理工艺对提高染色质量至关重要。
印染工艺在春秋战国时包括敷彩、版印等工序。敷彩,又称彰施。它是在织物或衣裳上用调制的颜(染)料循花纹涂绘。古籍上称为画缋(绘),它是印花的前身。春秋战国时代,画绘敷彩的衣裳十分普遍,《左传》说贵族们“衣必文彩”。
讲究“九文、五章,以奉五色(青、朱、黄、白、黑)",“非列采不入公门"。
当时染色分石染和草木染两种。石染指用朱砂、赭石、石黄、空(石)青、蜃灰(白)粉末等矿物颜料,进行涂染和浸染丝帛。草木染是指用植物染料的色素,进行浸染、套染和媒染染色,如用蓝草染蓝,紫草染紫,茜草染红,栀了染黄,皂淑栎树果实)染黑等。总之,当时色己相当齐全。
另外,还值得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媒染技术。据《周礼·老下记》记载:
三人为缥,五人为鲰,七人为缁。"这是以茜草色素作为红色媒染染料染鲰(绛色)为底色,再以青矾石等交替媒染而成鲰(青赤色)和缁(黑赤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