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从刘裕举事、讨伐权臣桓玄之初,便开始辅佐他,成为其最可信赖的左膀右臂。
刘穆之不仅在刘裕至为关键的时候,能够为其出谋划策,使其能够占尽先机,而且还呕心沥血,为他打理日常的琐屑公务,做到“赡举”,即同时可以运用眼、耳、口、手等各种器官功能,完成多种事项,可谓一人顶多人用。
刘穆之对刘裕胸怀坦荡、忠心耿耿。他性格豪放,不愿意自己单独吃饭,而且只要是条件允许,便摆上一桌子饭菜,和身边人一块儿吃。
为此,他曾经对刘裕表白过:“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达不到。所以,自从跟着您沾了光之后,有了条件,便总是想吃得好一点。尽管也设法节约、控制了,但有时候还是超出了一般标准,显得有些奢侈。您放心,我也只是在这个方面有负于您!”
就是这样一位为主子的事业而忘我献身的忠实之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来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那是刘裕亲帅大军远征、北伐秦国的时候。正在东晋的京城建康(南京),按照刘裕的安排,坐镇留守的刘穆之,突然得到一个消息:身在前方的刘裕,专门派人回来,向朝廷提出建议,要加封自己“九锡”的最高礼遇。
得知这个消息,刘穆之有点儿傻了,第一次感觉自己被刘裕给晾起来了。
显然,这意味着刘裕的心事,自己作为谋臣并没有猜测得到;刘裕期望自己做的事,自己一直没有做,人家才不得已而派别的人来做……
刘穆之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他直到现在才弄明白,原来自己与刘裕之间,早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出现了隔阂;换句话说,刘裕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自己了。
刘穆之不禁悲从中来,从此忧虑成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