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读一本新书我采取的方式就是从头到尾读一遍,从目录开始,到最后的结尾,理解他讲了些什么,如果有特别重要的我会反复去阅读,这个时候就不是通读了,而是有选择的带着疑问去查阅,去思考。
通读,动词,意思是:把书籍或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或者,阅读并且理解意思。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写读书笔记,也是通读后的下一步。比如读和菜头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会自己先想想我对通读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然后再去完整的读一遍文章,读完后再想想自己是否增加了新的知识,是否有观点和和菜头老师一致或者不一致,再去看看下面同学们的留言,最后再来写读书笔记,一部分是自己的语言表达,一部分是和菜头老师的精彩讲解,我觉得老师的文字完全精准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所以会摘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以后一定要慢慢减少,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和菜头老师的意思是我们很多人是没有通读能力的,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超市门口自提窗口总有人排队问能不能送货,这就很无语了。我个人觉得这个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难道没有看到明晃晃的自提两个字吗,是不理解吗?但是依然要反复去浪费工作人员的时间,为什么呢?
所以,缺乏通读能力,会造成沟通上的大量损耗。
所谓通读,最后想达成是大家能互相理解,不然就是浪费作者和阅读者的时间。如何才能做到通读呢?和菜头老师给了如下几个步骤:
1、熟悉汉语的字词,句子结构,以及文体。
其实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你的阅读量,你阅读多了,自然而然的就熟悉了各种表达风格,知道想表达的意思,而且是各种文体都要阅读,不要限于单一的。
2、培养专注能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碎片化了,而且很多时候大家都不阅读文字,更容易被小视频所吸引,相对而言,专注力越来越差,我自己感觉就有这样的情况,看点什么书不一会就想去看看手机。那如何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呢?从短文开始,慢慢加长篇幅,最后实现一口气读完一本书。
3、培养复述的习惯。
白居易写的诗歌读给不识字的老奶奶都能听懂,如果我们能把文章复述出来,基本上理解了内容。
字词的认读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新闻,配合查字典得来。文体的辨识能力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横向比较加以掌握。一切都关乎于阅读量和阅读频次,只要有阅读习惯,能力就一定会获得增长。
4、对于通读能力伤害最大的是一种心态。
和菜头老师认为,现在速食世界,大家都张开嘴去问,从别人那里直接拿到答案。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的确可以不用阅读任何文本,只需要张嘴坦然提问就好。但是谁的时间会由着你这么浪费呢?
所以,一句话,多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5160/b16560ed3c70559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