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的是在恋爱关系中,当双方遭遇外界反对时,他们的情感反而更加牢固的现象。
这个效应的名称,来源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这部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然而,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双双殉情。
因为,人更喜欢自由选择。当外在压力要求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反而会更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恋人。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避免采用过于强制的态度和语气,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特别是在处理孩子的恋爱问题时,家长应该变堵为疏,让孩子自主去体验,与孩子保持沟通,给孩子提供参谋,但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案例分析:
一位妈妈:女儿找了个男朋友,两个人都是研究生学历,男孩工作单位也比较好,但是男孩相貌比较差,我女儿非常漂亮。母亲反对,姑娘比较满意。
妈妈心里想:我这么漂亮的女儿,好不容易研究生毕业了,自己家境也不错,没想到找了农村出身、长相不好的男人,而且男方父母好像要得比较多。感觉担心、没面子,甚至不甘心。
1、女儿有她自己的路要走,女主没法替女儿来结婚。
女儿已经长大了,已经是成年了,不是当年牵在你手里三岁的小娃娃了。
2、女儿对男方,满意的究竟是什么?
从我们过往的案例来看,这类的故事中,往往男方除了工作能力比较强以外,情感能力也比较强。
女儿说男孩对自己特别好,也能说明男孩的情感能力强。
所以,表面是女儿的条件更好,但男孩的情感能力比女儿强,综合下来,两人是匹配的。
3、现在两人还没到谈婚论嫁的阶段,只是谈恋爱,女主也不用过于焦虑。也可能哪一天女儿感觉两人不合适了,提分手了。
4、下嫁的女孩,往往都很缺爱,往往和父母的关系都不是很好。
比起担心女主的婚恋,女主其实更值得关心自己的状态,关心自己与女儿的关系。
女主要看到自己的一种模式:明知无法改变,却还幻想改变。明知无法控制,却还幻想控制。女主活得太累了。放下幻想、放下控制,女主才能活得轻松。
在妈妈看来,妈妈是对的。在你女儿看来,她也是对的。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看到的庐山瀑布就不一样。每个人在自己视角下看到的,都是对的。
女生说了一句话:“我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包容,我男友能给我。”
真正的爱,是放手,是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哪怕这幸福在旁人眼中并不完美。
女主不要再想着怎么去管控女儿的感情,先把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处好。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放下无谓的担忧与控制,女主需要更加专注于自我成长与母女关系的修复。
通过增进与女儿的理解与沟通,建立起更加坚固的信任桥梁,让女儿感受到无论外界如何评判,家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女主也应学会关爱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不完全依附于女儿的选择之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个没有自己写过自己人生剧本的人,几乎不能称为独立的“自我”。要尝试摆脱别人过去给自己设定的角色,进入属于自己的角色中,角色就是靠自己写的剧本。所以,人生规划的过程,就是自己写剧本的过程。”
——冷爱
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去干涉、劝说我们爱的人,以为这样就是对他们好。
但真正智慧的做法是:给你爱的人最大的爱和支持,但不要用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去评判他们的行为。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内在不舒服的感受,而把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们身上。(外归因)
比如:
爱人工作忙碌无法陪伴你,你会责怪你的爱人,这是因为你无法和被遗弃的感受待在一起;你看到孩子受苦很不忍心,就为他们扫除障碍,是因为你无法面对孩子不成功的痛苦;你一味讨好家人、公婆,是因为你不能和无法满足对方期待而产生的“愧疚感”待在一起。
这些都是我们在各种关系里,不能感受爱、活出爱的关键所在。
老师希望大家明白:痛苦可以使一个人成长,你的干预可能会剥夺对方成长的机会。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就要学会放手,让他成长。
这对孩子、爱人来说是如此,对父母和长辈更是如此。
“爱到极致是放手”,这是老师在关系里摸爬滚打40多年获得的经验。
其实,所有的关系都是环环相扣的。
你自己强大了,回归到自己的中心,能够对爱的人放手,也愿意面对自己的课题,那么你的智慧就开启了,你身边的人都会随之受益。
当然,真实的你可以强大,也可以脆弱。强大的你和脆弱的你都是非常宝贵的。
你强大的一面,可以让你独立应对生活,向他人提供帮助;而你脆弱的那一面,可以让你看到更多的东西,让你成为你自己。
当你一次次走近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真诚,做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你的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你就可以勇往直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