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字经典主题写作篇第5期“宽”。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的家乡安徽桐城,是一个县级市,很小,从小城的南边跑到到北边,开车要不了半小时。原来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近年来这个小城,被许多的外地人知道了。因为这个小城中有条巷子,被全国人民知道了。
小城有一条小巷,长百米,宽仅六尺,名曰:六尺巷。
这条巷子,意义非凡,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全国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旅游团、研学团接连不断。真正是川流不息,人来人往,他们都是来看这条小小的巷子,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这条小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分别住了吴姓和张姓两户人家。两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引起了纠纷,张家人写信给京城的文华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清朝只有具有大学士头衔的官员才能称宰相,所以当时张英就是相当于宰相。家人希望他出面解决,张英回信,写下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劝家人退让。
于是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深受感动。宰相家都退让了,咱还有不让的道理吗?于是也让出了三尺空地,所以就有了这个六尺的巷子。
后来张英的儿子——张庭玉,也官至大学士,所以他们也是历史上少有的父子宰相,而张廷玉还是清朝中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一方面,由于张氏家族受到儒学以及桐城丰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有着良好的家风和家训,让他们功成名就。
这首诗和这条巷子,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六尺的巷子,并不宽,但这条巷子却因宽容、礼让而闻名天下。
很多的名人学者到桐城来过,因为这座小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文学流派的“桐城派”的几位大家都是出自这座小城。姚鼐、方苞,刘大奎,吴汝纶……他们来看六尺巷,也是来探寻历史文脉。
“大家”们慕名来到六尺巷,六尺巷又因为这些“大家”们的到来,而更声名远播。
它上过春晚,上过央视新闻,一次次的展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里。它不只是一条巷子,更是蕴藏了一种精神。像《六尺巷》的一段歌词:“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六尺巷巷道两端的石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也代表了人们的宽容,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人接受谦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礼让”的精神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源远流长。
游客们从不同的地方,纷纷慕名来到这里,只为亲眼目睹这个传奇的小巷,然后在小巷里走一走。小巷子从这头到那头,也就百米长。鹅卵石的小道,两堵青灰色的砖墙,顶着灰色小瓦,和两旁重修的青灰色瓦房相映称,让我们遥想曾经当年住在这里的两个大家族,想当 年也都算是名门旺族。人们来这里,也是来感受一下,这“大家”的风范。
游客纷纷在六尺巷石碑下打卡拍照,在刻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名下,仔细诵读并留影合照。他们要把这种宽容、礼让的美德带回去,实践并传播,让它发扬光大。
山东的一家游客说,“来这里,就是要把这种和气的精神带回去,让我们每个小家也都和和美美的。”
一位九旬老人不坐轮椅,坚持步行走过六尺巷,原来他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老人家对子女说,一定要来一趟六尺巷,来感受一下这种礼让和谐的文化。
是的,我们每个人需要有宽容的心态。宽容就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别人,不是懦弱,更不是无奈之举,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能化干戈为玉帛,也能给生活平添一份乐趣。
在工作中,我们保持宽以待人的态度,同事关系就会更融洽,工作效率也将会更高,我们取得好成绩的机会就更大。
家庭生活中,我们有宽容的心态,家庭氛围也将更轻松,大人小孩的身心也会更健康。
宽以待人,宽以处事!如果每个人都有宽容的心态,宽阔的胸怀,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和气,家园才更和美,社会也就更和谐!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六尺巷,“宽”迎天下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