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省能手研修班听课随笔<一>巧析副词表深情
有幸参加了陕西省2018年省能手的高级研修班,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二天安排了一天的观课议课活动,扎实有效,收获颇丰!
三节研讨课,一节示范课,大家同课异构《背影》这篇经典作品。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一点点遗憾,正是应了那句“公开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坐在底下认真听课的同时也有那么几个短暂的瞬间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那应该是课堂碰撞的出的小灵感,今天写下来,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语文课上,在讲到这篇课文时,我总是在攀爬月台动词的那一段大做文章,讲一节课还不过瘾,学生就是想不明白其中到底是怎样的感情。似乎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这次听宝鸡高新一中王老师的《背影》时,让我产生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课堂上老师问到:“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体现在哪里?”然后让同学们找动词来具体分析。孩子们找的都很对,老师分析的也很精彩。其实在这个部分里,除了那几个经典的动词之外,大家都忽略了作者连用了两个“须”字。那天的课堂上先有个孩子找到了这个字,但说话声音太小了,坐在离他较近的位置,我是听见了,不知道上课的老师是不是没有听见,孩子也不敢举手,因为他不敢确定自己的回答会不会让老师紧张甚至为难,所以他的声音很小,这个孩子真的很善良。但是老师错失了一个教学契机。这两个“须”字如果仔细琢磨,还是很有味道的。仔细揣摩似乎能明白作者还是心疼父亲的,不愿意让他去,但又说不出来,是因为心里还有一丝丝“赌气”“只好”让他去。在解释“赌气”这个原因时可以先问问学生知道吗,如果此时大家都解释不了,那就可以穿插文章背景(家中境况详细讲),此时的作者之所以用了“须”,是因为年轻的他都觉得攀爬月台是有困难的,更何况父亲呢?这样再去讲动词,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的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预设来,我们先看看学生能达到的层面,再进行引导,真正架起“已知”“未知”和“能知”的桥梁来。如果那天这个孩子被老师鼓励了并且说出了不一样的发现,那么多老师为他鼓掌,可想而知这个孩子以后的语文课堂得多么积极踊跃呢!同时全班同学经过这样的指导,便多了一种分析句子的方法,那就是除了动词,还可以找形容词、副词、叠词、暖色调的词、冷色调的词(后边还有专场分析),甚至是陌生化的词等等。这样的一节课,即使后边预设的内容没有讲完,也不遗憾,因为我们看到孩子在这节课堂上的成长是多么不容易呀!这一定比把那段经典的动词背过要强上几百倍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肖培东老师在宜兴上的公开课《一颗小桃树》。他的课教得低调、教得精细、教得柔和、教得智慧、教得温情脉脉。在他的课堂上,似乎没有预设,又好像在脑袋里有个“智慧锦囊”,所有的预设都在这个锦囊里,随时像变戏法一样的取出来。他会让每个角落了的孩子从开始的胆怯到快下课时自信的把手举高,真的是崇拜,无法复制的教法用得得心应手。他的那节课里就讲到了副词“竟”、叠词“瘦瘦、黄黄”、关联词“一……立即”、陌生化词语“委屈”等等,这些词一下子涌入了我的大脑,好遗憾,为什么我没有发现;好痛心,真是误人子弟了。直到那天,我才明白你教书的能力绝对不是和你的教龄成正比的,而是和你的努力相一致的。我太安逸了,安逸到自己拿着部编版新教材却还用着老教法,真的是该醒醒了,应该还不算晚。
于永正老师在《我怎样教语文》中说到:“口语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语言),文章成了课文,它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还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和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现在我好像更明白了只有平时的课堂中专注于语言的学用,才可以做到核心素养里提到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否则都是空谈。
让我们一起努力,仔细研读“新教材”,认真揣摩“新教法”,不留遗憾,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