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摇滚也需要凹人设吗?这个问题是不是听着就非常不摇滚。
这些年来随着娱乐圈不断上演各种“人设崩塌”事件,“人设”似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贬义词,玩人设意味着虚假、不诚实、装。
而摇滚乐这种看起来随时随地都带着keep real的精神气质一旦和“装”沾上边,那就看起来非常不摇滚了。
滚石乐队也要玩人设?
但是摇滚乐队真的没有人设吗?我们来看看人尽皆知的老牌摇滚乐队:滚石。在英伦入侵的大潮中崛起的滚石乐队一开始可并不是他们为人熟知的那副叛逆男孩的形象。
滚石乐队最早在电视上亮相时,服装造型看起来就像是甲壳虫乐队的翻版,经纪人建议他们穿上天鹅绒领子的花格子成套西装、并且佩戴上领带,这套包装方式正来源于当年经纪公司包装甲壳虫乐队的方法,期待通过“净化”摇滚乐手的形象,得到更多受众的接受和认可。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因为“滚石”当时的经纪人安德鲁·格鲁·奥尔德姆同时也是甲壳虫的公关经理。但是模仿甲壳虫的外形包装似乎在“滚石”身上并不奏效,所以奥尔德姆干脆来了一个两极反转,给“滚石”彻底做了一次改头换面,他开始鼓励乐队留长头发,拒绝穿套装、尽量将他们的外形打造的肮脏、邋遢。
这正是“滚石乐队”后来为人熟知的坏男孩形象,殊不知这些看起来离经叛道的酷男孩也正是经纪人奥尔德姆在“滚石”初期苦心营造的策略形象。甚至当年在媒体上大肆报道的关于滚石乐队的叛逆言行,都是他们的经纪人奥尔德姆一手打造的。
他曾在媒体采访时问记者:“你愿意让你的女儿嫁给滚石乐队成员吗?”这句话在1964年被《旋律制造者》引用作为报道的大标题,文章把滚石描绘成了反抗老板、反抗定点上下班、反抗每天都穿着干净衬衫的叛逆典型。
而滚石乐队也很快适应了这个人设,他们开始在采访中冲着镜头瞪眼,并且时不时就会怼一下记者,和第一次登上英国电视节目的那个穿着天鹅绒西服套装的乖巧“滚石”乐队简直判若两队。
有趣的是滚石乐队越是行为不检、声名狼藉,各类媒体报道的兴趣就越大,他们“坏男孩”的形象也就越深入人心。到1964年10月,他们的第二次美国巡演大获成功,典型的“坏男孩”形象恰好和已经成名的“甲壳虫”乖巧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俘获了美国一众年轻人的心。
当然,滚石乐队的叛逆不仅停留在衣着造型和离经叛道的行为上,他们在自己的音乐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叛逆,他们早期的歌曲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用大量布鲁斯式的重复乐节去表达年轻人的叛逆和愤世嫉俗,把滚石的外在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内核连接在了一起。
在“滚石”已经成为封神级别乐队的今天,滚石乐队当年种种年少轻狂的叛逆行为自然也都随之封神,彰显着他们放荡不羁的自由,很少有人会再去讨论当年奥尔德姆在媒体面前所做出的努力。但越是如此,就越印证了奥尔德姆人设策略的成功。
奥尔德姆发现了市场的同时,也发现了更接近滚石自身气质的一面,将之提炼放大,形成铺天盖地的“坏男孩”报道,这个人设不仅没有崩塌,甚至还成为了一种有建设意义的形象象征。
“拉黑”王子又何尝不是一种人设?
如果说滚石乐队的历史太过遥远,那我们说个近的,回顾一下当下的滚圈顶流彭老师去年的走红史,当彭老师首次以这种形象出现在你的手机屏幕上时,我就问你心不心动?
看着这凌乱的头发,躲闪的眼神,消瘦的身体,是不是怎么看都像个中年失意的大叔,打死你也想不到两个月后会追着他叫王子吧。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他可爱的呢?是不是在他一曲《生活因你而火热》唱哭了你,又妙语连珠(怼天怼地)立下了拉黑小王子的人设之后?心中也开始默默许愿有生之年被彭老师拉黑一次?
如果你去了解一下真实的彭磊你会发现:是的,这些都是他真实的一面,他爱抖机灵、爱暗搓搓损人,也爱拉黑,但另一方面新裤子的音乐在表面的开心活泼中总是有一层感伤怀旧甚至是遗憾的味道,对经典的怀恋对老旧颓废气息的迷恋,这些也都是他。
很显然,综艺节目中的彭磊是带有一定人设属性的,他更容易被网络和大众接受的那一面属性被放大了,当拉黑成为了一种可供调侃的人设,原本看起来叛逆不羁的摇滚歌手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了。
这是今天的绝大多数摇滚乐队的宣传正努力给听众留下的印象,通过直播、vlog甚至综艺各种形式,这些摇滚乐队让人们看到:虽然我纹身,玩摇滚,台上看着很叛逆,但我跟你们一样是个会哭、会脆弱、疫情期间在家乖乖做饭的普通人呀。
如果说每个时期的摇滚乐都有这样一张人设面具的话,那这张亲民的面孔就是今天摇滚乐人设的大面具,有时候我会觉得2020年还要他们摆出这样一张讨好的面具人设来证明玩摇滚、有纹身的不是坏人,是一件有点可悲、甚至可耻的事情。(甚至稍微正规一点的场合都不能展示纹身和染发……)
但这就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人设面孔,没有90年代的崇高感,也没有2000年的那些人文关怀,这是一个人人都要假装成普通人,以期获得更多流量的时代。当所谓的keep real也成为了一种人设,关于真实的定义反而变得像是诡辩一样扑朔迷离了。
到底什么是人设?
60年代滚石的经纪人不会知道,以半个世纪之后的眼光看,他打了一场漂亮的人设仗。而人设这个概念也在这个网络时代“深入寻常百姓家”。
人设这个词其实是从动漫创作的人物设计中来的,指的是设计登场角色的人物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等特点。
今天网上甚至还有很多辅助动漫、小说创作的人设软件,可以根据创作者的人设要求自动生成形象,供创作者进行参考。
也就是说,人设最初的应用都是在创造虚拟人物形象的。本身只是一个虚拟形象的过程,没有褒贬含义。
随着娱乐偶像日益产业化、商品化,人设不知不觉间开始被经济公司用在了真人身上,一些公司和偶像本人急于求成,为了讨好粉丝和市场甚至选择了一些和自身形象、能力并不相符的人设强行套用,这个现象在三五年前尤其火热。
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人设火热的热潮之后迎来的就是一些列人设崩塌的吃瓜大潮,一时间就连“人设”也跟着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艺人凹人设基本就等于是“装”和虚假的代名词。
其实不尽然人设就是这么不堪的存在,经纪公司抓住艺人某些被市场和观众认可的特点进行宣传是再常见不过的手段,也是最快给粉丝留下深刻印象,精准寻找受众人群非常有效的方法。
今天我们都非常喜欢玩的所谓“梗”其实在某种角度也是人设的一种变形,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假如某位博主每次和粉丝互动都会提到辣条,日久天长,辣条自然就会成为该博主的一个日常人设,甚至粉丝会见辣条而想到某博主。
人设正是通过服装外形言行举止还有日常中一点点小事的累计还有不厌其烦的反复曝光强化而形成的这样一种印象,但即便是真实的人设,在有效宣传快速吸引粉丝的同时也一定会有其弊端,那就是人设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掩盖一个人更复杂的情感内核和真实人性,过分依赖人设更是会让艺人的形象变得单薄空洞甚至有些刻板。
不光是生活在舞台上的艺人,其实就连我们普通人也有人设,我们每天发布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无时无刻不是在打造着自己的人设,这个概念和心理学上的“印象管理”是非常相似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通过控制或管理他人获得的信息来管理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我们编辑文字时对他人和世界的评价和看法、我们发布的照片中的形象,都表达了某种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只是当这种期待与我们本身的想象相差过于大的时候,就很容易演不下去,“人设崩塌”了。
而这件事对于摇滚乐队来讲似乎格外不能被观众所接受,是因为今天当我们提到摇滚乐的时候,乐队本身就已经自带了一种想象中的人设属性:要真实要酷要独立有态度。
李红旗的这段话在当时感动了很多人,这也是很多摇滚乐迷对摇滚乐抱有的信仰。但是如果仅仅从音乐的风格和起源上来看,摇滚和其他的音乐类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仅仅是众多音乐风格中的一种,现在的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被各种复杂的因素累加上去的。
甚至原本是摇滚乐风格分支一种的“朋克”今天也早已经超出音乐风格的概念,演变成一个在口语中带有形容词色彩的词汇,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太朋克了,就会自动脑补出相应的外形和性格特征,甚至有的人向别人介绍自己也会说,我是个朋克。
(当我们打开淘宝搜索“朋克”马上就会出现一系列带有朋克风格的商品)
朋克之所以能从一种音乐风格扩展为人的着装和处事风格,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有非常清晰简单的内核,并且舞台上的朋克乐手往往都有风格鲜明的着装,它一面追求自由反叛,一面表现出了鲜明的风格边界和自我定义。
就像朋克内部的矛盾一样,摇滚乐似乎永远一边反人设,一边将摇滚变成了一个形容词。
【THE END】 研究员:苏试试延伸阅读:
乐队的夏天有啥好看的?
醒醒吧,乐队不是这样玩的
2020年了, 你还相信音乐能拯救世界?
摇滚现场鄙视链,金属礼怎么就看不上我爱你了???
我们不能停止浪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