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凹人设的,不止有演员。
最近流行一个词:人设崩塌。前有靳东抄错古诗词,后有马思纯错用张爱玲语录。好好的文化人的人设就这么塌了。
其实不只是演员,你有没有发现,就连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在辛苦的凹人设。可是这样硬凹的人设,又能坚持多久呢?
那个朋友圈的红人,其实活的很孤独
谁的朋友圈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人,TA们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业余生活安排的丰富精彩。TA们朋友众多,从不孤独。和其他人聊天时,总有人提起TA们:你知道吗?那个XXX好像过的很好诶!对比他们,我们就像是只会朝九晚五的小蚂蚁,单调乏味。
短片《虚拟人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像你的朋友圈里过的那样好吗?
影片从不同场景挖掘了社交人背后的故事。你所看到的精彩生活,或许只是用力包装的画面:早起时的精致面庞、健康的蔬果汁、开心的聚餐...其实照片背后只是各自正在刷手机的冷漠的脸。
每个人都在凹人设,为的是把自己塑造成想像中的模样,每一个状态仿佛都在说:嘿,我过的很好,你们快来看看。
好像失去了参观的人,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没有了意义。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
你晒的精彩不是你一手策划的吗
记得朋友圈功能刚出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发内容。和闺蜜吃饭要发,出门旅游要发,收到礼物也要发。仿佛就是想和全世界分享自己的精彩生活,可渐渐地,自己好像
被朋友圈“绑架了”。
过于在意有没有人给我点赞、评论,过于看重发上去的图片是不是漂亮、够逼格,想要展现自己,却疏忽了内容。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旅行,凹了许多造型也没拍出喜欢的照片,我赖在一个景点不肯走,闺蜜差点抓狂,她对我喊到:能不能好好享受一下我们的旅行,不要再凹造型了?
我有点尴尬,为了朋友圈里更漂亮的自己,却牺牲了陪我享受当下的朋友。那样虚荣的内心差点让我错过真实世界里的精彩。
那时候刚工作,在北京也没什么朋友,就像是机器猫主题曲唱的那样“每天过的都一样,偶尔会突发奇想”——22岁生日时我悄悄定了一束花匿名送到公司。
同事都羡慕的跑来问:谁这么有心,生日送了这么一大束花?我闪烁其词,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位朋友,随即发了朋友圈:感谢这位匿名的朋友,花收到了,谢谢你。
大家纷纷留言,一时我成了焦点。
可是,我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开心,甚至开始有点担心事情是否会败露。
从此之后,我再没做过这样的事儿。
年轻的时候难免会做些傻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集体中最独特的那个元素,慢慢的也就知道了,晒出来的生活并不都是真实的,华丽的外表下很可能是一颗亟待填满的心。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看待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忘了做真正的自己。
可这样的人,就算通过包装自己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但是空虚的灵魂也俘获不了别人的心。
有人说,如果喜欢一个人,一定要到他的家里去看看。因为家是一个人最私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穿的十分得体漂亮,但是家里却乱的下不去脚,那么这个人你要再观察观察。
如果一个人整天在朋友圈晒他正在读什么书,也不要认为他是个多么热爱阅读的人。去他的家里看看吧,看看他翻过几本书,对哪些领域有研究,这才是真实的他。
如果一个人不善言辞,不善交际,也不要轻易认为他是个无趣的灵魂,或许他喜欢一个人在家安静的听古典乐。
......
我突然想到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当年被贬,家搬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仅是斗室。然而他还能写下如此超凡脱俗的文章,足见其情趣高雅,内心充足。
我想,如果能像他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即使身住陋室,物质匮乏又算什么呢?难道不比大多数现代人过的更充实快乐么?
郑板桥的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和《陋室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室雅让人远离尘嚣,凝神静气,思接千古,是适宜品性儒雅之人的住所。兰花内敛安然,香气高雅,姿态飘逸,有君子品性。
希望有一天,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做真实的自己,有足够的自信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拥有一颗丰富充足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