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的“生活风格”
“应该是××”的现状,“应该是××”的理想
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生活风格”。这里所说的生活风格,不是一般所说的“生活风格”的意思,而是指“对自己的信念”“对自己周围世界的信念”。
阿德勒心理学研究也在逐年进步,现代阿德勒心理学将生活风格定位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世界的信念,以及理想的状态”,总结如下。
1.自我概念……“我是××”,对自己现状的信念。
2.世界观……“世界(人生、人们、男性、女性、伙伴等)是××”,对世界现状的信念。
3.理想自我……“我应该是××”“对我而言希望世界(人生、人们、男性、女性、伙伴等环境)是××”,关于自我、世界的理想的信念。
让我们回顾一下序章中那位女性的手记吧。尚美小姐有一个“世界观”,说作为长女出生的她,父亲不怎么疼爱她。然后母亲对年幼的她抱怨说“男人很肮脏”“男人是狼”,就像洗脑一样每天都要给她讲很多遍这样的“世界观”,以致她和父亲的关系变得淡薄。
最终,她以“说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来降低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认识到了母亲所洗脑的“男人很狡猾”“男人不可信”的男性形象。这正是以消极的世界观和降低自我概念,形成了“必须对男性保持警惕”的“理想自我”。
有时候,心想事成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自我定位。
父母过度、强硬的压力给孩子带来的坏影响
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与父母的关系”。
尚美的母亲是所谓的“沉重的父母”。“男人太狡猾了”“男人不值得信任”等灌输女儿的行为是“父母的施压”。近年来出现的“毒父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像这样过度施加压力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倾向1
就像尚美一样,即使长大成人也无法摆脱父母的束缚,人生也会被支配。
倾向2
因此,支配性、依赖性、攻击性在面临人生中重要的抉择时,浮现在脑海,对未来的不安、继续惩罚自己的罪恶感、不健全的心态等,都会因为被束缚而更加明显,进而交友的课题和爱的课题都受到影响。
家庭的羁绊,重要的不在贫穷,而是精神。它就像电脑运行程序一样,有的高效、有的低效、有的会形成阻碍。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仅仅体现在深刻在基因里的东西,还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家庭人设。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来自父母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己的决心”和“自觉的努力”来克服。
但是,尚美在那个阶段做不到。那是为什么呢?
因为懂事后的人生(对她来说就是开始工作后的人生),没有得到“自己是人生主角”的认可。
成人后,开始对自己面临的问题,稍微用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去往解决问题的方向而努力的话,就能够从父母的束缚中释放自己,从而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重新找回人生的掌控感很难,第一次机会在青春期,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后面会有很多次机会,但较青春期来说,难度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所以,青春期叛逆并不是坏事,成年人有一点点叛逆也不一定是坏事,都是冲破原生家庭束缚的机会。
“我是××”的固定印象是可以被改变的
人多数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多年的想法不会消失……有这种想法的人也有,而现代阿德勒心理学断言,人“可以改变”。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人生课题”,是在人生的各种各样的场合都要面对的“课题”。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课题。有问题的时候,如何应对那个课题?发生了问题自身可能会感到负面,但如何积极地捕捉课题,如何应对的过程却是成长的养分。
人生可以改变,只是我们思想的运行规律还没有电脑程序那么明了,不可能像重装系统那样简单。但我们可以也应该选择改变,让它变得更好,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人员。
阿德勒心理学将人生课题分为以下三种:
1.工作课题:从事有角色、有义务、有责任的生产活动。
2.交友的课题:与朋友、爱好伙伴、邻居等身边的人相处。
3.爱的课题:以情侣为基础,包括亲子在内的家庭关系。
在面临各式各样生活课题的时候,会被问到如何活用自己的生活风格来应对,遗憾的是,尚美不能很好地克服“爱的课题”,也没能改变生活风格。
改变的关键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为什么尚美不能接纳自己,不能有效利用“爱的课题”呢?通过很多人的咨询经验可以说,自我肯定感低的人,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过去”的倾向,不擅长从心底信赖他人。而且,容易认为那个过去会给自己的“现在”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消极的想法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原因论”或“过去导向”。
原因论是“自己和周围的人(父母或伙伴等)中哪个不好?哪里有问题?”这样的想法容易导致关系恶化。如果有以原因论归纳事物的倾向,那么某一件事情不顺利的话,就会对那个状况悲观,就好像自己是受害者或牺牲者一样。自己置身于坏影响之下,陷入负面螺旋。
尚美的情况就是被“男人是肮脏的”“男人是狼”“男人是狡猾的”“男人是不可信的”这样的“世界观”和过去所束缚,从根本上“没有面对丈夫”。丈夫出轨了,认为比起在脑子里想着丈夫和企业家妻子的事,自己会更希望得到解放,便开始闹离婚了。
手记的最后,“本来,我就适合住小公寓”“和母亲两人搬到小学五年级时一起住的公寓去生活,我的心像回到故乡一样感到安乐”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尚美流露带着消极的“自我概念”。
有一段时期,心理学上这个原因论(过去导向)成为主流,但是阿德勒心理学提倡原因论对立面的“目的论”。目的论是指“人的行动中,有伴随那个人特有的意思的目的”的理论,也称为“未来导向”。该理论认为,无论怎么找“原因”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被过去的原因束缚住了,尚美没有进行“和丈夫对话”“试着理解丈夫”等适当的交流。
如果稍微用“目的论”思考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有未来志向和个人的主体性呢?
如果有作为当事人应该有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呢?事情又将会如何发展。
不管怎么定位自己的人生,过去的都是不可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谋划未来、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做好眼前事。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要接受现实的变化。变化不也证明我们都是可变得吗?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们都是为未来而生、为未来而努力又需要活在当下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