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一场曼妙的遇见(笔记下)

写作——一场曼妙的遇见(笔记下)

作者: 筱笑盈盈 | 来源:发表于2024-04-21 05:54 被阅读0次

    主讲老师:张司令

    一,写作的刻意练习。

    和每个人一样,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他属于他自己的气质,而这个气质从出发、开始写之前,其实自己就有感应,关于这一部分的思考,在我写北漂题材以后,感触尤为明显,因为它和以往东北题材的故事不同,北漂系列的文章表达的气质首先就是不能再乡土化了。

    他甚至还得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设定,表现出一些具体不同。

    例如《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我想表达的是大城市中女孩子生存状态的渺小和无力。

    文章里我就有意的用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灯火璀璀璨做布景。

    而在《细雨中远行》里,我想表达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一部分人生存状态的迷惑和困顿。

    文中就有了黑夜、细雨、雾气做元素,而人物设定也是摩登和时尚的。包括国际都市的场景设定、红酒杯里的缱绻迷离、浴缸里的泡澡、主人公推着箱子穿的风衣和高跟鞋等等,甚至用双线同步复述故事做推荐形式。多处细节的呈现,最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气质,而这些准备工作其实在开篇之前就有有了一些考量和准备的。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练习,叫开篇定调子,就是在写作之前就会想他的气质该是怎样。

    二,画脸即润色的重要性,整体故事呈现出来了,我会在最后的阶段去跳出来看看每个人的脸。

    这个脸当然是代称,除了指人物的外貌和具体形象以外,还指这个人在文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人物个性是否足够鲜明等等。

    这一点是从读托翁作品以后有了明显的感悟。之前说过,老头儿有强大的比例和能力,能够照顾到作品里出场的大大小小的角色,包括老狼和猎犬。我们可能先天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能力不够突出。既然意识到了,其实在后天是可以进行练习的。

    在写《回家的女儿》和《在细雨中远行》的时候,我其实有刻意修饰每个人物,想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上尽量做到千人千面,最好还能根据每个人物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logo和特质。来保证人物更立体、更鲜活。

    《回家的女儿》中,孙晓梅的洁白和冷面,侯天来的天真和痴傻,包括她走路时一步一蹦高儿,其实都是根据人物特质设计出来的。还有卖凉皮姑娘脸上的芝麻粒一样的雀斑,公交车站话很密的交通协管阿姨,以及人狠话不多的公交车司机,我在创作中都有驻足去刻画他们。

    我还有一点用心,那就是有意深度链接文中内容,可能这种链接是隐性的,具体说就是最近一篇细语中、远行中里的亲人之间的外貌、表情、动作、习惯等全方位的描写与链接。

    通过这些描写,能够让亲人间微妙的传承看起来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进而呈现出亲人之间的亲情之美。而这种隐性的链接其实是更能增强文章的意蕴。如张晓静和母亲脸上都有的天真的笑容,她和父亲眉宇间流露出的相似气宇,包括她性格中的坚强和敢于担当,这些都是后期润色之时的有意为之。

    画每一张脸,顺道检验每一个人在文中发挥的作用是否足够,或者配角描写是否多余,或者用力过猛,还能检查每段故事章节是否表达完全。

    呈现出的状态是否是现阶段自己能达到的最好的状态?说实话嘞,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成文后的润色、沉淀和检查,我想强调沉淀、润色和检查的重要性。

    这些词儿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真的认认真真去逐一做到,其实还挺难,起码对我这种急性子的人来说,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刚开始写文时。文章写到画上句号儿的刹那,恨不得马上发出来跟人分享,让好朋友们赶紧看看,马上能跟我进行互动才好。

    而现在,我要求自己做到写完不发。并且强迫自己停下来,跳出来,我要重新觉察和感受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前面的讲述和呈现固然重要,但那些都是打基础建房子的过程,而最后一步的装修、精装,才能看出风格,提升文章整体品味和质量最关键的步骤。单独拎出来加上这个步骤,同样是为了保证在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去做这关键的一步。这样除了保证我们的房子搭出来了,建好了以外,还能保证让它呈现出。

    现阶段的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好的样子,这里其实和先前提到的列提纲和灵感乍现的列框架的方式很像,它是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又一处展现。

    它是一场理性的搭建与感性的发挥的曼妙共舞,好比地球仪上的两条线,它们经纬纵横,共同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那我们用心力和大脑一起构建的故事星球,何尝不和地球一样,因为他,因为他们同样充满生机,同样承载着人世间的复杂和悲喜。

    当然,理性和感性的地位依旧是不分伯仲,无所谓先好,只要能顺应作者当下的状态,都能呈现出写作者当前的水平和表达,我们可以很用心很缜密的设计框架。当然,更欢迎灵感之神突然的眷顾和迸发。

    说的再具体一点儿,写文中到最后的兴奋时刻,我是无论干什么,脑子里都会给这篇文章留一个空间的。会在日常的某个瞬间忽然想起来文章中的某个角落,然后就随手记下来,在方便的时候把它补全。

    从目前有限的经验来看,往往这种灵感的迸发就是最关键、最细节的关键点,尤其是最重要的人物桥段塑造时要尤其注意,他们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创作时不能只是泛泛,泛泛的推进过去,而是要反复回到那个场景或者人物的角色上去整体感受,看我们的表达是否足够全面、妥帖和有力度,有时候真心觉得能把握最关键的节点。做好了这个文章就成功一半儿了。

    三,敢于表达,甚至下手可以狠。

    敢于表达,曾经跟写作者有过简单的交流,说的是遇到文章中一些晦涩难写的地方该怎么办,甚至于是一些还原生活中很现实的场景,比如暴力、敏感镜头,或者爆粗口,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写不出来。

    我当时回答他,该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是主人公生活的真实世界,现实生活里他该是什么样儿,就得让他呈现出什么样儿,不要去干涉他。

    故事本身是借由我们的手产生并且成长壮大,并最终在事件中发挥他自身价值的。如果因为我们主观能力的设限。势必会影响到文章最灵魂深处的意蕴和整体感觉。

    就像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加入写作者主观的评判一样,我们只是代笔,文中角色有他们自己的命运,评判他们的只能是不同的读者,而非我们,我们只能按照他的样子,原本的样子去呈现,而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左右,所以该有的激烈冲突和对抗表达,我们也要敢写,并且写的坚决。所谓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结尾处那被拉的过分细长的剪影,《回家的女儿》中傻子偏来戳破女主的那一下,包括杀猪场面那一刀捅下去的直接描写。

    其实在写的过程中,我都挺下不去手,那就稍作停留,让自己积蓄力量,以后再多出发几次,这感觉其实也很微妙,也是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还是那句话,写作根本离不开一个物,这个物在广泛又深刻的阅读中能找到,在尽心尽力的书写中也能遇到,包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真踏实去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其实都有体会,写文人是需要一颗七巧玲珑心的。

    四,写作形式的多样性,让自己和读者保持新鲜。

    写作形式多样可能是每个写文人对自己的挑战,因为一种形式写久了是真的会腻。我当初在写完关东往事、村庄和母亲这故乡三部曲以后,就生出了这种情绪,会本能的想要换个情,换个形式去叙述,这才有了后面截然不同的大雨,《滂沱大雨》。

    大学我很《错赴》《雅雅西》以及《回家的女儿》这一个系列的女性故事,包括后面的北漂系列。

    记得当时跟猫伯乐交流,她读完在《细雨中远行》以后跟我说,这一篇和上一篇《回家的女儿》完全不同,整个风格的变化也太大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两个人在写。

    我当时听完其实是很开心的,人本来就有很多面,那作品的多面恰好也是人很多面的验证,这很说得通,而且这样也才足够有趣。

    五,打破格式化、脸谱化和模式化。

    不是好人也好,到底也不是坏人就坏的彻底没救,让人性回归到人性本身,承认它的复杂性而非完美性,这样的文章的呈现才会更鲜活,也更耐看。

    在《大雨滂沱》里,老莫和女人固然坏得让人唾弃,可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也有他们人性里闪光的刹那,包括傻子天来,他是那么愚傻,可他也知道拿起苞米杆子去打猪来帮助他妈。

    我想这些都是作为人的本能,我把他们呈现出来,为这个人物形象就更加丰满和立体了。

    其实这也是很多故事里好人逐渐变坏和坏人逐渐变好的一个底层逻辑,对比和反差越大,故事看起来就越有味儿。

    我们可以反观现在流行的AI绘画技术。画面中人物和风景乍一看十分完美,但多看几遍,你会发现不够有灵气,也就显得不耐看,那是属于乍看入眼,但久处下来很难入心的体验。

    再来看那些经典著作。他们给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体验,甚至有可能我们在起初时链接不到他们,很难一下子就get到他们的美和意蕴,可假以时日,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了以后再去看他,我们会慢慢地被他打动,慢慢地品出它的滋味儿,而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它的余韵悠长和回味无穷。

    因此,他们也经受住了时间和时代的考验,被后代保留和传颂了下来。而我想,这也是我们最该努力学习的方向。

    六,故事越复杂越精彩,情节越细腻越耐看。

    这是我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写在书里的一句话。从一开始写小说起,我就懵懵懂懂的知道了这句话。只是那时是无意识的用,并没有提炼总结出这句话。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句话在我读拖翁和妥翁的文学作品时会忍不住的反复想起,并最终在恰当的时间点把这句话落到了纸面儿上。

    写作过程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写《遗孤》的时候,创作之初其实是单线描写,没有记者,是二代遗孤这条线在我沿着主线刘孝栓的部分写完以后。我说不上哪里不对,可就是一直觉得不满意。

    后来终于明白,是这么宏大的主题,我只用一代人的故事去呈现,显然过于单薄,所以这才衍生出了二代遗孤的另一条故事线。

    而用后面的故事去包裹前面的故事,在形式上我也做到了创新,读到最后甚至会有点儿经验,所以这个印象也就留在了我的脑子里,包括《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我用两个女孩儿的身体和心灵分别受到伤害的经历去讲述北漂故事,young格里团长和高飞两代军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等,我用的都是双线叙述。

    现在想,这好像是我的一个表达习惯,包括叠句和重复句子的使用,好像是自己的内心感情太过浓烈,不,这样不足以表现出我的内心。而在写作上,这就呈现出了一个故事,想再多加一个故事的表达,所以大家会觉得我的文章读起来相对比较厚重。

    而在托翁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且他的精彩和复杂程度就真的可以用巅峰来形容他。

    小说中的主人公可以是高尚与卑鄙的结合,是诸多矛盾融为一体的呈现。《罪与罚》中,拿凶器去砍人头颅和跪下来亲吻大地,去流泪忏悔的,可以是同一个人。

    任人唾弃的妓女,可能是灵魂圣洁的救赎他人的圣女的化身等等,时间有限,这部分我就不做继续展开了,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阅读和书写中去细细体会。

    七,最后再说关于写作素材的来源。

    关于写作素材,从写文之初我就跟朋友们说过,我们写文儿,其实能把自己周围方圆五里的人发生的事儿。产生的情能够写好写透就已经足够了。时隔一年,我依然这么觉得,只要有心,身边的故事就足够多,写不尽。

    前段时间看一个访谈,恰好说的也是这个,说的是一位外国著名女作家,她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做家务和带娃,平时几乎不出门,可她的创作灵感却是源源不断的,人们采访她时,她就如此说过。他的灵感来源都是身边人,为此,关于灵感来源创作的说法我就更加坚信了。

    综上我想说,写作实在是一场曼妙的遇见,它是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的呈现,是心流涌动和刻意训练曼妙共舞的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亲情描写去练笔练心。也可以通过双线描写去练习书写的广度和厚度,也可以通过群线群像描写,社会面的描写去练习自己的比例和心量被放大的能力。

    这些有点局面的能力训练需要我们不断用心预见,不断书写。并且反复进行刻意练习,进而在书写中才能遇见真正的、不一样的且越来越好的自己。

    我把我说给你听,时间还很长,如余下的故事我们慢慢讲,感谢大家的聆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 (字数不限 务必求真)

    1). 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写作状态的复盘,包括写作内容的梳理、写作习惯的一些思考和总结,有余力的还可以列一列下阶段的写作计划。

    (目的只有一个,打开自己、剖析自己,好的坚持、不好的改进。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改进自己,也不枉我们花这么多时间经历的这一场相遇。)

    2). (选做)能力提升题——带着刻意练习的目的进行一次写作训练,字数不限。

    列提纲和灵感乍现都可以。

    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主题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一场曼妙的遇见(笔记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mu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