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感谢新时代
陈剑
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时,我在城里上小学二年级。虽然记住了这句话,但对其中的含义却是一知半解。
12岁那年回到了乡下,便每天与水井打交道,才对“挖井人”和“水井”有了初步认知。感到只有“挖井人”的付出,才有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体会到了担水的滋味很不好受。
开始那一、两年,担水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好在有一个近邻也是同龄人,他跟奶奶一起生活,他也担不得水,我们结为同盟。每天早上共同从井里提上半桶水抬回来,先是他家,后是我家,一趟又一趟把缸续满。由此,我们成为了发小,至今水乳交融。
村南、村东、村后各有一眼井,都不是太远,井水却都是苦、咸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涮。饮用的水在村外几公里处,那不是弱小的肩膀所能担当的。村里有一个专门拉水用的大水桶,能让我们从村外把甜水拉回家。但大水桶是全村共用,指不定藏在哪个犄角旮旯,拉水用的排子车一个生产队只有一辆。拉一次水找车、找桶,还要与有壮劳力的家庭合作,才能完成。3家的水缸都拉满得拉3趟,没有3个小时完不成。
有时要么找不到排子车,要么找不到大水桶,就只能去担水。年龄小、个头低、力量弱,担水的扁担不是为孩子准备的,扁担头儿的那个钩往扁担上缠绕一圈儿,才不至于让水桶磕碰到路面。
那个年代,不是什么事靠自己的付出就能完成的。几百口人共用一眼水井,供应不上是常有的事,干涸也很常见。干旱时,有一位邻居怕抢不到水,半夜起床到井台,刚要把水桶放下去,井下传来说话声:“慢点儿,有人。”原来还有一位更勤快,且跳到了井内,去一点一点舀水。这位邻居无奈地摇摇头,到邻村找水去了。
我也到邻村担过水,开始中途需要休息几次,后来练就了不用放下扁担就能双肩替换的功夫。那些日子,拉水、担水是一项主要劳作,占据了大量时间,还逃避不得。所以,那时最盼望的就是下雨,房檐下摆满了大盆小盆,直到接的缸满盆溢,就够吃、用一些时日。
担水虽然很费力,但有一种事是计较不得的。路途指不定遇到哪位邻居下地归来,口渴难耐了,见有水过来,就会说:“来,喝口水。”趴到水桶上“咕咚、咕咚”就是一顿牛饮。甚至有时还得主动让人家喝:“来吧,井拔凉水。”“井拔凉水”是那个夏天里最好的饮品。
八九十年代,村边儿有了机井,只要有人浇地,带个水带往出水口一伸,直接流到大桶里,不用从井里一桶一桶提,那感觉真爽。
进入新的世纪,肥乡各村实现了集中供水,光是城乡供水站就达十多个,覆盖了肥乡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有条件的直接把水管接到了厨房和灶台,陪伴人类几千年的水井走进了历史深处,成为了一种历史印记。
我总在想,当年的“挖井人”,付出了心血和辛劳,为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福祉,才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千年古训。但真正让人方便、享受的却是新时代的供水条件,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还保证了昼夜供水不间断,这可是先人们不敢想像的。所以,我们不仅应当“吃水不忘挖井人”,更要“吃水感谢新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