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鋸木頭的手,是哈克博士的。用手做工,是一件別具味道的事。
上個星期
和哈克一起去了台東三天
其中兩天,我們跟了一位達人等級的師傅
廖聖福老師,學習用傳統的手法
以漂流木為素料,創作椅子
我和哈克退下厚衣、聚斂精神
兩天裡又削又鋸又磨
整個人泡在木頭的味道裡
整個人待在創作的專注裡
回程的路上,我們除了背包外
還各扛著一個有個性的椅子
進了車站,上了月台
走入車廂
心裡,盡是滿足

我們要先在一堆木頭裡,挑選出自己有感覺的、順眼的當椅腳。這些木頭是「黃荊」。廖老師說,這就是負荊請罪故事裡的那種「荊」。

椅腳選好後,要開始試著擺放,因為每支椅腳都不同,所以要看看如何擺放最恰當,並在木板上標示出1.2.3.4椅腳的位置。整個創作過程,都在不斷的「選擇」。

用手工,一刀一刀的切削,每一刀,都是真實的力氣。

廖師傅是一個非常意思的人
那兩天,有很多對話和畫面
一直停留在心裡發酵
今天,來說說其中一個停留的畫面
我們做的是板凳
就是一片木板
再加上四根椅腳
因為靠得是手工的榫接
所以就要做得很精細
最重要的步驟,就是
先在木板上挖出四個洞
然後修削椅腳,讓每根椅腳可以很剛好的榫入洞內
因為四根椅腳大小不同
削得時候要很小心
因為削過頭,會太鬆
削不夠,會無法榫入
所以一次只能削一點點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需要重複不斷的
1.把椅腳嘗試放進木板的洞裡
2.看看椅腳哪些地方卡住了,做上記號
3.把椅腳拿出來,用刀子一刀一刀的削修椅腳
4.再拿起來放入洞裡、做記號、用刀子削….
如此反覆,直到椅腳剛好可以緊密的塞進洞裡
師傅說:
「因為要不斷重複這些步驟,所以做好一個椅子,這塊木板正面反面,至少要翻過一百次以上」
我和哈克聽了這句話,都挺有感覺的
哈克深深的吸一口氣,說:
「人,不也一樣,也要這樣翻來翻去百次,才可能會好。治療,哪能一次就好的…」
我點點頭
這對話,我就這樣放在心裡
從台東回高雄的第二天
有位朋友邀我去一個染布師傅的工坊走走
我帶了家人一起去
染布師傅帶我們DIY手紮染
師傅為我們解說:
當我們把布紮好後,就要把布放到染缸裡
然後用手工的方式輕輕搖晃兩分鐘,讓染料進到布的纖維裡
然後把布拿到清水中沖洗
然後再回到染缸浸泡兩分鐘、再泡清水、染色、泡清水,如此一直重複….
此時工坊的主人說
「染」這個字,拆解起來,就是說要在「水」裡浸漬「九十八」次
所以這個步驟,是要一直重複很多次的
這時,大家都發出「喔~」的聲音
原來是這樣的耐心,才能作出這種味道的染布
實在很不容易

小蔓的小手,認真的紮着布,這裡面有一種冒險的心情,因為妳不知道這樣紮綁,會出現怎樣的圖案。

大家染好的作品,在太陽下晾曬着,每塊布,都有自己的樣子,一字排開,有種共襄盛舉的好看。

這是我們家的兩個美女(太太和小蔓)一起創作出來的作品,好有味道喔~
在場的我
瞬間把「在水中浸漬九十八次」和「正反面至少要翻過一百次」這兩個畫面連在一起了
這就是手工
因無法取巧,成就了無可替代的味道
因一再來回,而有了扎實穩固的基礎
我想,這是做心理治療的人,要放在心裡頭的事
我想,這也是身為老師、父母、社工….這些陪伴一個個生命的人
要放在心裡頭的事
關於生命,是否要認真的考慮
不再「加速」了?
是否可以讓生命
再回到「手工」的味道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