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名女大学生被男同学抽走凳子摔倒致伤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
2023年底,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名姓赵的女同学在课间被一名男同学抽走其板凳,致使赵同学摔倒在地,造成肋骨骨折。
赵同学受伤住院后,她要求男同学赔偿其医药费和护理费。男同学说自己没钱,而他的母亲对此事不闻不问。后来,男同学的姐姐前来协商此事。
姐姐觉得这不是一件大事,是男同学跟她开的一个玩笑而已,她觉得赵同学太过于较真。无奈赵同学便去派出所报了案。
学校得知后,也派了两名老师来到医院。但他们话里话外,就觉得这是个小伤,是意外导致,没有必要报案。希望赵同学不要影响男同学的前途。
但赵同学坚持维权,要求对方赔偿。这件事在今年的一月份得到了解决,赵同学维权成功,同时自愿办理了退学。
整个事情大致的经过就是这样,不算什么大事。可这件事最让赵同学伤心失望的,不是男同学和他的家人,也不是学校和老师,而是自己的家人。
据赵同学在网上发的帖子上说,首先是爸爸在得知她坚持要维权时,责怪她想敲诈同学;她的外婆则说,“为什么人家就单单抽走她的凳子,而不是抽走别人的凳子?是不是她有什么问题才让人家这样做?”
自己明明是一个受害者,家人却辱骂她,要她删去帖子,要她道歉,去承担肇事者的责任。赵同学真的想不明白。
更可气的是,由于赵同学不听父母的劝告,坚持维权,父母就和她断绝了关系。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很惊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明明是受害者,父母不为自己的孩子出头,反而要求孩子道歉,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啊?
其实。赵同学的父母并不是个例,网友们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小时候被老师批评了,家长说:“你也不反省反省自己,老师不批评别人,为什么就批评你?!肯定是你的原因。”
在学校挨了同学的打,家长也会说,“为什么他打你而不打别人,是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著名作家麦家在回忆他的父亲时,讲到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次,一位村里的同伴冤枉麦家偷了他的钱,麦家就和他扭打在一起。听闻此事的父亲急匆匆地赶过来,见到麦家后,他没有问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什么话都没有说,直接狠狠地扇了麦家一个耳光,血从麦家的嘴里流了出来。
此后的十多年里,麦家再也没有叫过他一声“爹”,直到父亲年迈,麦家才慢慢对此事释怀。
有网友留言:如果在外面挨了打,回家千万不要告诉父母。因为你如果说了,大概率还会再挨一顿,而且比之前打得更狠。
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父母想在人前显示自己的“正义”,表明自己是会教育孩子的。
二是这类父母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不敢去面对外界的冲突。但在比他们更弱的孩子面前,他们变成了强者。通过对孩子的指责和控制,他们找到了威严感。
三是沿用了上一辈的教育方法。这类父母也是在这样的伤害中长大,他们未能斩断代际创伤的传递,将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又一次施加到孩子身上。
四是受观念的影响。有些父母,一遇到问题便喜欢从自身找原因——“我才是问题的根源”。看似他们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对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
被父母这样长期对待的孩子,一出现问题,他们首先第一个反应便是“我不好”“我不对”“我不配”,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也容易成为别人PUA的对象。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孩子们童年的一些温馨画面,特殊气味,为进入他的潜意识。长大后遇到难题时,这些潜意识就会给孩子温暖,让它产生对抗的勇气。
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赋能,让孩子拥有价值感和归属感。只有让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与爱,他们才能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而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更是孩子行走在世间最大的底气。
与父母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