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先上代码:
def Hanoi(n, a, b, c):
if n == 1:
print(a, '-->', c)
else:
Hanoi(n-1, a, c, b)
Hanoi(1, a, b, c)
Hanoi(n-1, b, a, c)
Hanoi(3, 'A', 'B', 'C')
执行结果(以n=3为例):
A --> C
A --> B
C --> B
A --> C
B --> A
B --> C
A --> C
函数Hanoi(n, a, b, c)中的n表示汉诺塔第一根柱子(起始柱子)上有多少个圆盘,a、b、c所在的参数位置(注意是位置)可以分别理解为起始柱子、过度柱子、目标柱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业务方法(汉诺塔的解法思路),概括一下就是“想方设法绕路过去”,即很多时候都需要借助“过度柱子”来达到目的(从起始柱子移到目标柱子)。
再说递归,其含义概括为“在函数内部调用其自身本身”,视觉上就像两个镜子在不断地重复镜像。递归在理解上重结果,轻过程,用于解汉诺塔问题简直完美。
下面,拆解代码进行详解:
if n == 1:
print(a, '-->', c)
这是递归函数的临界值(告诉递归函数什么时候该停止调用自身),这里可以理解为当起始柱子上只有一个圆盘时(递归最里面的那一层),把圆盘从起始柱子直接移动到目标柱子(不一定是“A --> C”。实际上,当n是奇数时,临界值输出为“A --> C”;当n是偶数时,输出为“A --> B”)
至于Hanoi(n-1, a, c, b),这里的思路是,不管圆盘有多少个(除非只有1个),都理解成最下面那个最大的1个圆盘和上面的n-1个圆盘两部分。
第一步:Hanoi(n-1, a, c, b)
n-1个圆盘那部分,由起始位置a,经过过度位置c,移到目标位置b
第二步:Hanoi(1, a, b, c)
1个圆盘那部分(最大的那个),由起始位置a,移到目标位置c(需注意这里没有过度位置了,因为n=1,就直接移动,并且位置b已经被上一步占用了)
第三步:Hanoi(n-1, b, a, c)
n-1个圆盘那部分,由起始位置b,经过过度位置a,移到目标位置c
看结果逻辑似乎无比清晰,但是感觉函数中间一层一层的递归还是一团乱麻啊。不过递归就是这样,只要确定好临界值和递归逻辑,过程就装进黑盒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