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藕池村史(三)

藕池村史(三)

作者: 夏所珍创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18-10-10 14:24 被阅读78次

    三                                                           

    1986年夏中美任支书,夏以胜任主任,赵干武任大队会计。1990年董玉圣任支书,周亚文文任会计,仲响英任妇女主任,李炳生、华冬运、夏中畐分别为三个组的组长。2000年11月,夏中来任支书。几年后精兵简政,藕池村只有夏中来支书,仲响英任妇女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藕池村自然条件虽然优越,但旧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缩下,村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薄弱,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低而不稳,正常水稻亩产量在100至150公斤,棉花亩产也不高。解放后,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在自己土地上劳动,粮棉产量上升。农业合作化后,实行沤改旱,兴修水利,粮棉产量很快上升。1957年,副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文革”期间,干部村民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积极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狠抓生产,己单一的种植经营为农工商副等综合发展,多余的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藕池的人民吃苦耐劳,团结一起勇于创新。家家户户靠种田为生的日子过得马马虎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时任大队支书的赵干青,和社员拧成一股绳,带领并发动全村人肩挑背扛,家家户户挖窖子储藏山芋,让只能当辅食及猪饲料的山芋,经过一冬天的储藏,用山芋种换粮食,育山芋苗卖钱,让原来不值钱的山芋身价翻了几倍,这在当时的方圆百里,可谓是无人不晓的事件。在那个不允许搞投资倒把的年代,还在村里办起了戴南地区第一家拉丝厂。他还带人偷偷地到东海去学术漂鱼化技术培育鱼苗,村中大小河流和藕塘都利用起来了,村里人虽然苦点累点,但也逐渐富裕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把土墼墙换成了鸽子窝砖瓦房。后来,公社成立了养管会,杨茂枝李丙旺等人被当成技术人员,请去做了了师傅。                                     

            藕池村在历史上,手工艺落后,仅有一家铜匠和一家油面店。穷则思变,当时藕池还有很多能工巧匠,赵德广、顾中岸、夏为林、焦保香、杨得胜和夏红英夫妇,他们煎的馓子子冷水都能泡开,沰出来的烧饼和脆饼特别好吃,那是远近闻名,他们走出去,到唐刘、东台、安丰等地,把名声打响。夏中干在四队男劳力中表现突出,在日夜扒泥积肥中残疾了右手无名指。后来不能干重活了,他又带着一帮人去东北沈阳炸炒米,也富了起来。   

          藕池人为了子孙后代,根据风水学说,藕必须在水里才茂盛,虾(夏是藕池一大姓)也必须生活在水里才人丁兴旺,土改时将藕丝垛改为藕池。                             

              老庙前那个高大的白果树根深叶茂,寓意着村庄的繁荣兴旺,错落有致的房屋紧紧相连,一条大河贯穿整个村庄,三座桥梁连接的不单单是村庄的道路,而是凝聚整个村庄的人心。潺潺的流水在桥下笑而过,静静的村庄里,住着祖祖辈辈淳朴而又善良的人们。                                     

              他们崇尚道德、尊师重教、懂得感恩。从私塾夏为英、周广甫两位先生开始,至小学乃至初中,在小小的藕池都曾经存在过,并在每个阶段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从藕池学校走出去的周亚东,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是南京大学的教授(现定居家拿大);在东海某舰队做政委的夏松茂;任淮阴地区多种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的夏中武;任兴化市唐刘镇党委书记的李炳宜;任唐刘镇教育办公室主任的赵学武;任张郭镇党委副书记的赵晓喻;任南京消防局副局长的夏中友;任兴化市农业局副局长的李炳维;任南京浦口消防大队大队长的赵龙玉;还有唐刘乡第一任文化站站长的夏以楼,马桂荣也是众多佼佼者中的一员,他曾荣获“江苏省优秀党员”“泰州市劳模”“最美兴化人”等称号。他们都是从藕池学校里走出去的人才。                   

            当时邻村都有很多孩子到藕池学校来求学。藕池小学建立了少年先锋大队部,班做设为中队,由青年教师(主要是团员)担任大、中队辅导员。通过集会、主题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教育。特别是学雷锋、学赖宁等活动的深入开展,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对少先队员进行“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尊师守纪、团结友爱、争优创新的道德品德。少年儿童积极向上,充满朝气,整个校园形成生动活泼的喜人局面。

            1978年,赵学武、赵良玉、夏松柏等老师所任教的藕池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生,全班计24名学生,就有9名考上了高中,在当时的唐刘乡15所初中学校名次名例第一。                                                             

            从藕池学校走出去的学子,有很多在各大院校就读,如清华、北大、南大、苏大、上海交大等院校,都曾经有我们的学子在那里镀金过。他们当中有出国留学的;有考取公务员的;有人民教师的,共有4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作页献,为家乡争光。

            但藕池人不忘本,夏鹤年老师是翟家人,从18岁就来到藕池学校任教直到退休。现仍居住在藕池,已有90多岁。他把藕池学校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把藕池村也当成自己的家。藕池人也把他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每年夏氏清明祭祖,都邀请他首席就坐,把他当成真的一家人。   

            藕池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小小藕池村几代人中,就有一百四、五十对夫妇是本村联姻的,可谓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家家户户都是亲。他们亲帮亲邻帮邻,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村里的年轻人为了理想,为了生计,背起了行囊,踏上了乡间泥泞的小道越走越远,他们涌向了喧闹的城市,以家族为纽带,在大都市里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村里千万富翁就有好几位。像年轻的周志祥,在多年的桥架生意上,拥有资产上千万,但他致富不忘乡亲,投资在家乡办起了江苏侨力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还有年己半百的董玉旺、夏中来,在村中办厂几十年来,解决了不知多少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做木匠出生的赵学贵、赵乃秋,他们用自己的特长,在徐州开起了家俱厂,资产都达千万以上。藕池的百万富翁更是很多很多。但他们致富不忘家乡建设,修桥、铺路、建庙、施善都积极参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藕池村史(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vp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