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力》 丹尼斯·普罗菲特 德雷克·贝尔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很难总结的书,但还是努力提炼8个小点吧!
这本书主要讲身体是万物的尺度,身体的状态其实会暗中操控我们的情绪和感觉。当然身体是单纯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就像一个好心的助手试图左右安排你的行为。
你所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样子
这里所定义的“你”,不仅取决于你的身体和你所处的情绪状态,还取决于你所属的社会群体。
只有那些与你个人以及你所属的社会群体最为相关的事物,才会引起你的关注。
并非“所见即所信”,而是所信即所见。
人们不是为了得出正确答案而进行推理,他们进行推理只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正确答案
我们会对事实进行过滤,并寻找与我们已经相信的内容相符的那部分事实。
01 身体会影响知觉
当我们看到一条坡道的时候,当前的身体能力(负重/健康水平/社会关系),会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眼中的坡道倾斜度。身体能力越差,坡度给我们的感觉越陡。
背后的原因是大脑在对身体的能量使用在进行有效管理,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
02 流畅性让人受骗
无论运动还是思维,毫不费力的流畅感意味着我们很擅长正在做的事情,会觉得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因为流畅性的影响,我们更有可能将“容易感知的”误认为是“真实可信的”。比如会受谣言和假新闻的影响。
但是只需简单的质询,就可以摆脱这种影响。
03 反刍思维让人中毒
情绪是在后台运行的心理活动监控者,负面情绪让我们停下,积极情绪让我们前进。
负面情绪(如悲伤、恐惧)指导我们暂停手头事务,引发两种思维启动模式。
抽象反刍思维:思考事件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展开,并弄清楚它的意义、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等等。
具体情境思维:专注于事件本身的运行机制,即它是如何发生的,并设想事件展开过程中的具体交流场景。
反刍思维会引起“泛化”,把单个事件肆意放大为普遍原则,更容易进行人格或者性格的否定。
而情境思维激发对事情的具体观察,让我们有勇气继续改善前进。
所以能打败负面情绪的是具体(怎么办),不要陷在抽象(为什么)的痛苦泥潭里。
04 大脑助手:模拟和想象
大脑中不存在某种用来理解所有语言信息的统一的“意义中心”;
相反,我们会根据词语的含义使用大脑的不同部位。
脑成像研究发现,当你阅读有关踢、抓或舔的内容时,脚、手或舌头所对应的运动皮质区域就会被激活。
所以最出色的文章都是有效的剧本创作,为读者呈现可以在他们脑海中展开的场景。
05 归属感的背后:资源增加
为什么和朋友在一起攀登,山坡就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虽然爬上山坡仍然需要消耗你的资源,但因为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和支持,所以你的可用资源总量增加了。
安全型依恋者(有归属感)会看到更多机会,不安全型依恋者(无归属感)则看到更多成本。
社会关系的质量越好,山坡在被试者眼中就越平缓。
06仇恨的背后:资源争夺
信守“照顾好自己”的准则往往会导向“不必照顾他人”的推论。
当存在对稀缺资源的竞争时,“我们”与“他们”的身份对立就会被激化。
但当共同的障碍或共同的敌人出现时,发生冲突的各方就会联合起来。
07 知觉窄化:无法区分
当人们说出“你们看起来都一样”之类的话时,他们是在陈述自己的经历。
他们的知觉因其生活经历而发生窄化。
因此,相比于陪伴他们长大的那些人,他们不太容易将其他群体成员视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08 个人主义者热情坦率,集体主义者冷漠疏远。
人们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的容易程度被称为“关系流动性”。
在流动性较高的地方,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志趣相投者间的默契与约定。
身处流动性较低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加稳定,但想要脱离原有圈层而获得新朋友也更加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