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元旦,大家都积极的总结过往,展望未来,我也花了三天时间做了个总结,现截取其中关于复盘的部分,和大家分享。
最早知道复盘这个概念是在一些体育明星的传记里,比如卡斯帕罗夫和李昌镐,棋类运动非常强调选手的复盘能力,李昌镐刚开始成为职业棋手因为不会复盘还被很多人质疑过。
围棋的复盘是记录双方的每一步,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现实生活中的复盘是离开校园之后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生最好的案例集。
我最早的复盘只能称的上是记录,使用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中的方法简单记录每天的时间花费,即使没有改变起码能够知道时间都去那了。之后开始断断续续的记录自己的一些决策,单位里遇到的人和事的分析,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每年都能写好几个笔记本,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
18年8月17日,我在温言的《让传奇成为传奇,让我们成为自己》中读到,“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第一步不是立刻出发,而是先成为自己的专家~”
温言提到:“真正的自己往往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如果你能尝试着把那些影响你决策的心理、微小动机、关联情绪的因素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你就可以获得一部研究自己的著作,而获得这部著作后的直接好处是,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会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如此,我之前的记录是完全不够的,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录,比如情绪,比如动机,比如当时的环境。
没有记录就意识不到自己决策的原因。如果我今天打游戏了,那么肯定会有一个或多个原因让我选择去打游戏,这就是动机,打游戏的时候还有朋友一起,就可以算成是环境,当时心情比较郁闷就是我的情绪。如实的记录,积累一定的时间之后,我就发现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打游戏比较多,然后我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找一个替代行为来代替打游戏就好。这样,我不至于打游戏花了很多时间之后收获的只是空虚的感觉。
没有记录就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今天在工作单位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比如活都我干了,功劳都被那个卖嘴的人抢去了。其实每次我都会在心里抱怨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做那个指嘴吃饭的人,干嘛每次费力不讨好。往往每次都是抱怨完完事,然后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照旧,时间长了除了自己处于一种沮丧的状态中外,还会陷入自我怀疑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我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干不来那样的事,就是重来多少遍估计自己都不会那么做,所以那不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然后多和上级汇报沟通才是自己正确的选择。
没有记录就意识不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学生时代我就比较爱好广泛,什么东西都愿意去尝试一下,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淘汰了一些太生僻的爱好,剩下三项是:打游戏,看美剧动漫以及读书。这是个满足你无限想象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自己的钱永远不够花的时代,围绕我这三个爱好,我先后想过去直播游戏,编辑更新网站微信公号,想办法当编辑。只有真爱才能坚持下去,我决定先认真思考再做决定,我开始在本子上记录我这些年玩游戏的感受,自己对游戏的认识,在生活里观察那些真的热爱游戏的人。3个月之后,我意识到,我喜欢玩游戏时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游戏让我觉得在玩游戏的那段时间里,我是有掌控力的,我也喜欢因为游戏认识的那些朋友,游戏是一种黏合剂,让我和另外一些人相遇。可我也没有那么热爱游戏,我喜欢的游戏范围很窄,我不会主动关注新游戏的发布,没有购买主机的欲望,真正让我着迷的只是那么几种游戏而已。游戏只是一个爱好,甚至不能排到第一位,我可以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不打游戏,但无论多累都会拿起本书看看,享受那种闲适感。
复盘是了解自己的开始,也是管理自己的开始。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这个调用自己的觉察,知识,经验来解构和重构生活的工具,在棋手那叫复盘,在德鲁克那叫回馈分析法,在温言这叫记录。
德鲁克1999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宣称使用这个方法已经20年了,了解自己并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我们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发现一些隐藏在自己行为中的深层次规律,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引用温言的话作为结尾:不要想着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自己是个宏大的命题,真正操作起来,不会比你做过的奥数题更简单。
——《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