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感觉自己确实堕落了很多,过去的已成为过去不再重提,经过昨天失眠的一夜,自己也反思了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于是乎给自己制定了一些计划决心做出改变,比如每天早上至少要去听一节课,做好每堂课的笔记和反思记录,每天去看一些专业书,让自己成长。。。
今天早上去听了一年级老师讲的一节“认识部分、整体以及二者关系”的课,讲课老师语言简练,课堂收放自如,值得借鉴,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个老师的课堂片段,老师出示情境图,左边有2个棋子,右边有6个棋子,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生回答:“2+6等于几?”(自己心里在想提出数学问题,和学生说出的算式求结果一样么),老师顺势提出2+6等于8,我们求出的这个8表示的是一共,也就是全部的棋子,我们把它叫做整体,那么左边的2和右边的6叫做什么?生:是它的一部分,师:“对,我们把这左、右两边的棋子叫做部分,要想求出整体用什么方法”生:“用加法”接着老师出示一幅冰山图,上面有8只企鹅站成一排,问学生我们把它叫做整体,接着情境图演示2只企鹅在外面,其余企鹅被藏起来,问藏起了几只?学生有回答:“8-6=2”可能是情境图移动干扰到了学生,以为是从8里面拿走6,剩2,老师再次提示:“这个8表示的是整体,2是左边的部分,想要知道右边另一部分怎么求?”学生好像若有所悟说出8-2=6(数学语言的准确简练还是有效的)老师接着出示3+5=8请你编一个故事,学生站出来说出自己故事,紧接着老师继续做知二求一相关练习。最后老师拿出7只笔,学生回答说这是整体,藏起一些,留下4支,学生说出是“部分”,那藏起来的叫“另一部分”,怎么解决?生:“7-3=4”师:求部分用减法,整体减部分就是想求得的“另一部分”,接着演示部分和部分放到一起就是整体。学生通过老师的动手操作演示更加深刻理解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课后反思:1.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知道应该是左边和右边一共多少个或者说两边一共几个?2.我们在让学生编故事时应该启发学生多创设情境,编不同类的故事,有时间了可以当场解决。3.对于部分和部分的理解有没有说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左部分和右部分,或者任意两堆的必要有待商量。
第三节课听了三年级老师关于“2的乘法口诀”一课,讲课老师语言活泼,课堂氛围热烈,孩子能够参与其中,老师出示筷子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每多一双筷子就多一个2,引出一双筷子是2的一份,也就是2的1倍,一个2,列乘法算式1×2=2 或2×1=2 引出一二得二 再继续两双筷子、三双筷子。。。老师教学关于2的前6个乘法口诀,学生自己探索后3个口诀的过程。在教学环节中老师提问对关于二三得六的这个乘法口诀中二和三是怎么来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理解老师的意思,还是抓住3双筷子,每双2个,不能够说出2和3是两个乘数。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名称,学生说出。接下来组织数学游戏跳格子、互问互答等活动帮助学生记忆2的乘法口诀,再记忆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好记,带领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发现后面的积比前面的积每个多2。
课后反思:1.情境图中的筷子是全部呈现好一些,还是一份一份的出现效果好?一份一份的出现是不是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后面比前面多,便于发现规律。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2的后3个乘法口诀时要及时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回到办公室和其他老师讨论说我们怎么学习口诀,要先明白口诀只是为了方便记忆是把很多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比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想一想”,口诀不是目的,是在探索2的倍数特征时进行恰当的总结形成一个数学工具,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或者三位数乘两位数做铺垫。
下午共读课学习了一篇“变式教学”,为了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来认识本质特征,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这个概念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比如说我们刚学过了倍数和因数,知道而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完后让学生当堂判断2是因数,8是倍数,学生立马就能明白这样说是错误的,再一次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关系;再比如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这一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容易绕晕,我们可以用蛋糕代替被除数,人数就是除数,商就是一个人能吃到的蛋糕,蛋糕没变,人少了,我们吃到的就多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