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往十年的成绩,从资本层面看,澳银资本累计管理了8支人民币基金、规模逾40亿人民币。 从投资层面看,到目前,澳银资本以医疗健康和TMT为主要方向,累计投资了近50家企业。在这之中,不乏新产业生物这样高回报的项目,在其主攻方向医疗健康领域找到了美诺华、康泰生物等明星项目,在TMT、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同样战绩斐然,投资了三利谱、佳讯飞鸿、维尔利、东江环保、宏华集团、亿纬锂能等企业。这一长串名单背后,是同样光鲜亮丽的收益数据。
跳出基金层面,仅仅以资本回报的视角看,通过十年的发展,澳银资本已经从初来乍到的捕手,成长为出色的资深猎人。仅过去一年,澳银资本的投资成绩单上就出现了5家IPO企业。
澳银资本创始人合伙人/董事长熊钢迄今,澳银资本旗下人民币基金管理已迈入第十个年头。
2008年伊始,澳银资本将视野投向中国大陆并设立了首支家族风险投资基金澳银华宝。自此开始,由美元基金到人民币基金,由委托投资到自主管理,从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基金管理部到澳银资本,通过资本与资源的重组,澳银资本完成了它的创业阶段。
业务不断更迭后,澳银资本迎来了下一个十年,也迎来了升级再造之变。如果将过往的十年称之为澳银资本的“青春期”,那么从成绩看,澳银资本迸发的能量给投资人带去了充分的想象力。澳银资本领航者熊钢谈到未来,将其归结为“细节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投资流程以及激励等细节都在升级之列。
再出发,先复盘。
回顾过往十年的成绩,从资本层面看,澳银资本累计管理了8支人民币基金、规模逾40亿人民币。从投资层面看,到目前,澳银资本以医疗健康和TMT为主要方向,累计投资了近50家企业。在这之中,不乏新产业生物这样回报几十倍的项目,在其主攻方向医疗健康领域找到了美诺华、康泰生物等明星项目,在TMT、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同样战绩斐然,投资了三利谱、佳讯飞鸿、维尔利、东江环保、宏华集团、亿纬锂能等企业。这一长串名单背后,是同样光鲜亮丽的收益数据。
跳出基金层面,仅仅以资本回报的视角看,通过十年的发展,澳银资本已经从初来乍到的捕手,成长为出色的资深猎人。仅过去一年,澳银资本的投资成绩单上就出现了5家IPO企业。
“坚持了十年,并有所成果,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对投资、对回报,熊钢从来如此。在半年前的一次接触中,熊钢曾聊过自己的一段求学趣事。多年前,熊钢曾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量子物理学家,花费了近7年时间钻研,依着自己理解,他将论文发给了倾慕已久的业内知名教授,得到的回复是,“你要么是一个天才,要么是个蠢材”,言下之意是他无法理解这论文。7年宝贵时间代价有点大,但知难而退,也是最有价值的收获。”尝试、坚持、放弃,在一定程度上,投资也有些类似。关键在于,怎样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仅以40亿人民币的基金管理规模论,澳银资本的体量算不上巨轮。澳银资本出发的角度是“不追求规模,更看重收益”。澳银资本选择坚持精品投资,重视为LP带去回报,而放弃对规模的追求。如果将投资简单地视为在投入、产出之间赚取差额,为LP带去回报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现实的任务。当管理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绝对收益率的下降。但即便如此,管理规模仍是一众机构们的“魔咒”。冲规模、扩体量也是机构们每年制定计划中的第一项。庞大的数字,是投资机构们希望给LP留下的第一个好印象。
澳银资本的“好印象”,则是通过捕猎的质量来获取。医疗健康,是澳银资本选择的最重要捕猎场。
围猎医疗猛兽
作为澳银资本投资重仓地,医疗健康从来都是炮火最集中的地方。在过往投资中,澳银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占据了三成,而整体收益上,近七成都源自于健康医疗行业。最近几年,澳银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几乎占据所有投资中的半壁江山。
新产业生物,是澳银资本围猎史中,回报最高的一家。
去年年底,新产业生物成功叩响了A股大门。新产业生物的过会,意味着陪跑新产业生物8年的澳银资本收获了几十倍的账面回报。
新产业生物成立于1995 年,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的企业。今天,体外诊断处在红得发紫的一线咖位,但在二十年前,这还是个冷门领域。2014-2017年,新产业生物分别录得营收5.45亿、7.32亿、9.23亿、11.41亿;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42亿、2.30亿、4.26亿、5.38亿;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43亿、3.06亿、4.87亿、5.24亿。近年来,其毛利率更保持在75%以上,已经处于体外诊断行业绝对领先地位。
澳银资本投资时,新产业生物年利润仅4000万,不足2017年的十分之一。2015年挂牌时,市值近183亿元,是新三板名副其实的百亿市值企业。4年之间,新产业生物有效交易价格上涨了近40倍。
熊钢回忆新产业的投资时,部分将其归结为运气,“能投中这样的优质企业,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进入医疗行业早,另外也有运气的成分。”
近两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迎来了一波空前的高潮。“医疗+大健康”,几乎成为每一家机构的标配,似乎没有了医疗健康领域的加持,投资就变得不完整。最重要的原因是医疗企业高毛利能带来的高额回报,再加上医疗行业已经走到龙卷风的风眼当中。一时间追风者众,但造风者永远是少数。2008年,澳银资本正式杀入中国市场,并确定了以医疗健康、TMT与创意、硬件科技与清洁技术为主要投资方向。彼时,医疗健康就成为澳银资本的关键词。“提前布局是我们的一大特点,相比于其他机构,我们更早介入到医疗健康领域,并且大胆的进行尝试。同时,我们的团队也有很强的医疗健康领域从业背景,对行业能够做到真正看懂。”
李晋是澳银资本健康医疗行业的投资负责人。从生物医学专业毕业后,李晋在医疗龙头企业工作近十年。对医疗领域的早期投资而言,这样的产业背景,让他更具专业性。而专业,是提前布局、大胆尝试的底气。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澳银资本更倾向于技术领先的企业,并以模式和创意类医疗企业为辅。“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技术类项目,而我们的团队也几乎都是学生物医学的。”投资团队对行业的深度理解是澳银资本高回报的第一个线索。
澳银资本合伙人、执行总裁欧光耀康泰生物是澳银资本的另一个优质案例。今年一季度以来,康泰生物净利润同比增长290.61%,凸显了这家企业的长期价值和增长空间。早在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引进基因工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在北京和深圳两地建设。这正是康泰生物的前身。经过多年发展,康泰生物现有产品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自1994年投产以来,累计销售2亿多人份。目前康泰生物已成为乙肝疫苗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1亿支,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这种具备核心竞争力且后续发展劲头十足的企业是澳银资本最为关注的猎物。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医疗健康领域内,澳银资本正在不断收紧围猎网,第一面是医疗器械,第二面是医疗服务,第三面是医药。在这其中,又以医疗器械为主攻方向,医疗服务和医药为辅。在最关键的医疗器械方向内,澳银资本又细分为几个垂直细分行业,包括体外诊断、精准诊断和治疗、高级器械等。按照整个产业链条进行梳理,并不断发现新机会是澳银资本在大胆尝试背后的谨慎决择。“我们会持续的在细分领域做研究,找到一些我们认为不错的机会。”
第二个高回报的线索是,澳银资本对医疗壁垒精准的分析。
不同于其他行业,医疗领域有着先天的壁垒。李晋将这种凸显的优势细化为两个方向:对器械而言,门槛是器械注册证,对医药而言则是上市许可。“跟消费层面不同,医疗必须拿‘证’上岗。”除了行业层面的门槛,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李晋总是选择那些有隐形壁垒的企业。
李晋认为,针对于器械方面的企业,这层隐形壁垒在于创始人及团队对战略层面的把控能力。一些偏技术型人员创业时有个普遍的问题:拥有技术和专利,但并没有考虑市场切入点是否准确,简单理解就是当团队把技术产品化后才发现没有市场。在投资前的尽调环节,李晋会着重市场及运营展开。“器械类企业的创业一定要从产品需求出发,哪些需求是有空缺的,那么机会就在哪里。和这些创业者聊的时候我们也会特别针对这些问题提问,比如你看到的市场机会在哪、这个市场有多大、根据这个需求产品设计成什么样,具体怎样做。”整套逻辑梳理通顺,就形成了澳银资本对器械类企业把控的方法论。“尤其现在一些‘互联网+医疗’的项目,对于互联网转型做医疗的项目,我们是很看重他团队里有没有专业医疗背景的人。这对于器械企业至关重要。”
而对于医药企业的选择则完全相反。
澳银资本管理合伙人李晋“药与器械正好相反,很少有药做出来卖不出去的,所以关键的点在于能不能把药做出来,能不能突破技术难关。”在医药领域,几乎不需要考虑临床需求问题,当某项科研证明某个靶点对应某个指令后,最关键的问题是技术方面的突破,只要研发环节顺利,市场需求几乎是肯定的。归纳看,在器械和医疗领域,澳银资本看重前者的市场运营和战略规划能力,看重后者的技术研发能力。
所谓风口,总是昙花一现,新旧更替如流水。年前还是知识问答,2018农历年一过马上变成三点不睡的区块链。澳银资本永远站在热闹的另一边,这片略显沉默的蓝海中,洋流翻滚着涌出不曾被发现过的猎物。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超过270万人,在传统治疗领域只能通过手术后药物控制,并不能够完全治愈。而非传统治疗领域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2017年,澳银资本数千万元投资了臻络科技。臻络科技针对的正是无法治愈的渐行性病变疾病、极其匮乏的针对性信息来源及远程医疗服务。从市场角度讲,中国每年5000亿的人民币市场,新型设备和医疗服务处于完全空白状态;从产品角度讲,臻络科技是中国唯一一家帕金森的治疗和服务研发平台。即便是海外,Google所针对的也仅仅是手部医疗障碍产品,专注于帕金森病症的企业几乎只有臻络科技一家。
据了解,臻络科技研发的“Gyenno睿餐防抖勺”能够通过智能机器人来稳定勺面,使手抖患者顺利进食。“可有效抵消85%的手部抖动,还能自动识别并区分有意识运动和无意识抖动,比如进食时,可有效抵消手部的震颤,但对于手部的移动不做任何处理。”臻络科技CEO任康介绍,在医疗器械资质方面,Gyenno睿餐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注册、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认证、欧盟市场准入CE-NB认证等。
除了行业和器械“拿证上岗”的优势,李晋同样关注防抖勺背后的隐形海洋:数据。
目前,臻络科技建立了主流帕金森临床数据库,覆盖了全国百家三家医院中的8成,并与医药和DBS厂家在大数据方面进行合作。任康认为,“未来信息医疗设备的推出是趋势,而数据和AI服务,特别是那些需要个性化服务的疾病上,机会更大。”
三面围猎,让澳银资本的瞄准更加精准。如今的投资市场,投风口大行其道,每当出现类似独角兽,与之相似的投资就开始层出不穷。这种大环境下,澳银资本的坚守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均衡收益天平
虽然曾捕获过新产业生物、康泰生物这样的巨型猎物,但澳银资本在投资时并不刻意追求独角兽。在一线投资决策者李晋看来,独角兽更包含了一些运气成份;对熊钢而言,不追求单个项目超高收益,则是在安全底层中实现升值。
收益和风险,分居投资天平的两端。如何在平衡中找到价值最大化的点,是澳银资本投资观念中的一个特色命题。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从来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在十年的发展中,澳银资本也踩过雷。熊钢不回避失败,他坦言,在基金层面,澳银资本曾有一支新材料领域项目基金已在2017年底清盘并进入清算。说起这支基金,熊钢颇有些感叹,“我们对这个项目的认知出现偏差,或者说过于乐观地看待技术成熟度了。”复盘这支基金的失败,熊钢表示,技术型企业的研发需要漫长的周期,对企业发展速度过于乐观,低估了工艺成熟度以及投入时间等要素是失败的第一个信号,加之企业家在创业上并非全力以赴,这种有所保留加速了失败的到来。
澳银资本历史上,这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个在基金层面失败的案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正是源于这样失败的经历,让澳银资本不断提升投资团队的专业性,也更加重视对风险的把控。
细数澳银资本旗下8支人民币基金,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也能一窥澳银资本成长历史的变迁。从2009年第一支深圳混合型成长基金开始,澳银资本奠定了偏向于早期和成长期投资的特点,这支基金中,成长、早期、以及Pre-IPO为主的财务投资占比分别为1:1:1;此后,澳银资本设立了一支PE基金,主要投资Pre-IPO企业;第三类基金是以A轮为主的投资基金,也是今天澳银资本投资的最主要阶段;第四类则是偏向于天使期投资的基金。四类投资基金组成了整体基金布局,澳银资本的抗风险橄榄模型初现。
一头是风险下的冒进,另一头是安全线下的谨慎。澳银资本更偏向于安全线上寻找价值空间。为此,澳银资本建造了橄榄型投资结构。橄榄两头是Pre-IPO和天使期的投资,中端橄榄腹部则是澳银资本最擅长的偏早期及成长期投资。“这种橄榄型结构让我们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且能够覆盖短期、快速的收益,也能让团队保持投资冲劲,不完全偏于保守派。”目前,澳银资本近6成配置在橄榄中部区间,剩下4成分别配置在两端,即天使和Pre-IPO阶段。对冲风险,保持稳定收益,是澳银资本对LP的责任感。
提及LP,不得不谈到澳银资本在出资时的一个特色:GP大规模出资。虽然市场上有部分机构也有GP出资的案例,但鲜少有GP出资会高达单支基金全部份额的4成。熊钢介绍,目前澳银资本的LP包括政府、保险、市场化机构等安全资本,对于新设基金的自有资金出资,澳银资本通常将最低比例设置在20%,最高比例设定为40%,目前在管核心人民币基金自有资金出资平均占比23.97%。当出资比例越高,杠杆比率机会越低。熊钢透露,澳银资本可以将杠杆比率压低到1:1.5-2的区间范围内,以确保更高的收益。一方面同LP的利益深度捆绑;另一方面,管理费+carry+自有资金收益的收入结构,能够保证澳银资本快速成长以及团队良好的激励制度。
这样做的背后也有一些制约,大规模GP出资也成为澳银资本管理规模难以快速突破的一个原因。不过,熊钢将澳银资本定位于精品型投资机构,规模并非澳银资本的首要目标。长期而言,这种高回报下团队的稳定也为澳银资本橄榄型风控结构再添一笔亮色。
澳银资本投后负责人胡艳投前稳狠准 投后辅助力
从投资节奏看,今年以来,在医疗领域内澳银资本只拿下两城,速度并不算快。不同于扫射式的射击,李晋更希望能精准瞄准。早期项目,在多数情况下缺乏数据和案例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考核的则是投资团队的眼光是否“够狠”。
2016年7月份,距离因合生物成立仅半年时间,在一场分享沙龙上,李晋认识了因合生物的创始团队。致力于在无症状人群普及肿瘤早筛技术,因合生物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当其冲,是数据的积累。同一时间的大洋彼岸,同样深耕肿瘤早筛的greal也刚刚出发,但境况却迥然不同。就在今年5月底, greal刚刚完成了3亿美元的高额C轮融资,而在这之前,它曾拿下1亿美元的A轮和9亿美元的B轮融资。这家以“圣杯”为名的企业更像是游戏中的“人民币玩家”,带着充足的弹药装备,greal一时间在14个肿瘤赛道内发起突围,并大量收集案例数据。在中国,一个癌症患者数据成本就要过万元,想要这样突袭覆盖,即便是华大基因、贝瑞这样的大厂也很难做到。
澳银资本决定投资时,因合生物的案例数量还不足30例。虽然澳银资本很认可肿瘤早期筛查市场以及因合生物团队,但仍缺乏案例支撑。
对于早期医疗机构,李晋用“技术+创始团队的战略方向”来验证企业讲述的“故事”是否合理。除此之外,在决定投资前,李晋和医疗团队查阅了很多相关数据,并拜访了医院众多专家。看得早、看得懂、看得透,让李晋决定放手一搏。今年,因合生物满分通过了卫生部临检中心第一次室间质评认证,证明了因合生物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从接触项目到完成打款,仅仅是澳银资本投资工作的上半场,投后才是重头戏。
熊钢曾多次强调对项目强干预的重要性。作为澳银资本投后负责人,胡艳对“强干预”有着深刻的解读。
此前,澳银资本曾下注锦瑞生物,投资前,投后团队发现锦瑞生物当时存在较高的债务,“虽然实际控制人市场洞察力很强,但对公司的财务业绩目标管理上缺乏严格要求意识,公司财务管理规范性有待提升。”
投资后,针对公司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澳银资本投后管理团队帮助其对接了包括达晨创投、时代伯乐在内的投资机构,同时允许公司部分老股转让解决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团队实际资金困难;针对实际控制人对财务业绩目标设定不敏感的问题,管理团队在合理范围内设置了相对严格的违约罚股条款,增强控制人财务、契约意识;向其推荐了有上市公司工作背景的财务总监,按照上市公司标准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并利用行业资源,推荐业内企业与之洽谈新产品研发合作计划。
此后,锦瑞生物获得达晨创投等数千万投资。
关于投后管理,每家机构都在谈论它,但鲜有人知道真正该怎么做。在胡艳看来,投后管理本身其实并不神秘,“投后管理应该是管理机构就自身管理未来的可持续运转发展闭环的必然产物,只是对于不同GP存在时间早和晚的问题。”
在投后管理方面,澳银资本包含6大板块:产业服务、资本服务、财务服务、法律服务、人力服务、品牌服务。就板块而言,其关键在于能否具体落实,以及差异化的“对症下药”。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过度干预对企业而言绝非好事。当资本越界过深,不免传来“门外野蛮人”的质疑。
胡艳认为,要避免过度干预,资本和企业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晰。“项目经理如对创业者施加影响过多,以自身投资的经验来凌驾于企业本身的体验之上,那会容易存在理念和实际脱节的情况,如果项目经理这种干预欲望过于强烈,那我认为他应该去直接创业或者加入,而不应该在资本机构从业。澳银资本一直秉承一条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投资企业后,我们通常都会首先明确与企业进行沟通:我们是他们的‘力’,可共行谋事。但这是一股辅助力,绝对不会是主导力。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一定是企业家本身。”
“澳银资本的投后管理并不是一味的提供某类增资服务,或者是一味的强调风险把控,更多的会从多维考虑。”胡艳解释,澳银资本对于投后有多维度的把控:首先,从基金角度出发,从风险到价值的维度:企业从早期到中后期或者是IPO,不同阶段首先把控的是风险、是底层,进而提供中层质量服务,最终达到高层的价值提升效果,这称之为“三角型分层”管理模型。
胡艳举例:“比如从引入资金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对早期A轮企业现金流的监控预测把控风险,预警如存在账上仅6个月资金的情况则须提前协助企业融资或寻找资金。这个阶段通常有技术但还需投入资金打磨,更注重资金的及时性以及投资价格性价比,防止现金流断裂、引入产业资本的过多干预或过度消耗股权等导致的后续融资不利。”而对偏中后期企业,现金流相对较好,更多会在治理合规基础上,协助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产业协同或是有相对应客户、上下游资源的投资机构,利于当下阶段企业专注市场及持续造血能力的提升。
其次,从企业本身角度出发,企业本身需求存在差异,不同的企业痛点不同。澳银资本会将企业按照现金流状况、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类分类,针对不同类别企业结合其年度规划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并形成精细化的年度管理规划,并采用时间上季度巡检的方式检验、保持和调整协助的方式,协同企业完成其年度目标,进而完成基金年度目标。
锦瑞生物并非个案,在投后管理上,澳银资本花费了很多精力。
几年前,澳银资本投资了专注于研发聚乳酸环保、生物降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绿糖科技。其研发的聚乳酸加工配方和聚乳酸改性助剂,可分别用于医用、婴幼儿纸尿裤、婴童被、3D打印等领域。目前,绿糖科技在行业内率先研发成功能满足婴幼儿奶瓶等制品的特殊要求的高透明高耐热聚乳酸材料,制造出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奶瓶”。投资时,绿糖科技虽然在产品上具有技术优势,但团队在资本操作层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融资能力一般。澳银资本投后团队帮助其与银行建立联系,通过投贷联动,一定程度解决了公司短期资金问题。
拉力赛车的领航员
2017年11月6日,海川智能登陆创业板。澳银资本合伙人欧光耀应邀出席了敲钟仪式,这是2017年以来,澳银资本收获的第四家IPO上市公司,在此之前,澳银资本所投资的康泰生物、美诺华、三利谱先后登陆资本市场。
对于超高的退出率,熊钢也曾表示出骄傲:“能有如此退出率的投资机构还是很少的”,这样傲人成绩的背后,尽调占据了一半工作,投后风控占了另一半。使两者相连接的,是团队的人和管理。
2009年,创业板敲钟开市,此后又经历了IPO停板,市场环境起起伏伏,但澳银资本仍在一线坚守。“如何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自处?这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风控,要深入到投资的每个环节。
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澳银资本都设置了安全防守线。据欧光耀介绍,在募资端,澳银资本会充分告知投资者风险。对于澳银资本而言,与其后期花费精力与投资人“扯皮”,不如在最开始找到对的人。在投资端,澳银资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风控模型,相比一些快速决定投资的机构,澳银资本的尽调时间更长,也更加趋于谨慎保守。除了对于行业、法务、财务的测评,澳银资本还拥有一套独家的人力资源测评模型,对创始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各维度能力到个人信用的测试、评估、干预。“这套题目做下来需要3个多小时”,欧光耀说。
欧光耀是处女座,他的同事私下评价他,做事认真负责,对待细碎的小事也力求尽善尽美。对于澳银资本整体风控的把控,他打了个比喻:“风控就是拉力赛中副驾座位上的那位领航员。当进入赛道的车手水平、赛车性能差不多的时候,决定胜负的就是领航员。他的职责就是在确保路线正确、赛途安全的前提下,引领赛车手相对快速(比别的赛车手快就行)完成赛程。当然,在赢得前提下有机会创造新纪录更好。”
欧光耀介绍,目前,澳银资本搭建了双人负责制度,即投后项目管理人负责主导管理,投前项目经理协助共管。投后负责资本、财务、法律、人力方向管理,投前负责产业方向协助。
实际上,一路走来,澳银资本之后的投资也趟过不少“雷”。
胡艳对此感触颇深:“项目高管稳定性问题、项目本身的财务账务问题、协议漏洞导致的争议等,这个过程中澳银资本团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2013年,澳银资本已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投后管理运转模式,运用至今。“我们也会不断在主线上修正完善这套体系,并已形成相应IT系统以及制度方法论”。
时间拨回到2009年:澳银资本人民币基金刚刚启程。从第一天起,聚焦、均衡始终是澳银资本手中猎枪的保险栓。投资猎场从来都是“危险地带”,昼伏夜出的灰熊一吼,造出了无数资本故事,也拍碎了不少LP的脆弱心脏。时刻警醒的保持安全,伺机而动寻找猎物才是澳银资本的捕猎术。
十年后的今天:被投项目IPO率近20%、项目有效退出(即实现盈利)率60%+、预期有效退出率85%+,一连串的数字可谓光彩夺目。其荣誉墙亦星光璀璨:“最佳投资回报机构”、“最佳健康医疗投资机构”、“最佳投后管理机构”……这些无一不是澳银资本业绩最好的注脚。
没人能做永远的“话题女王”。与其用故事书写,不如用“猎物”做勋章。澳银资本的新十年刚刚拉开大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