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阿德勒认为,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被称为课题。人际关系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课题划分不清,产生干扰导致的。要么是我们过度介入他人的课题,要么是他人过度介入我们的课题。
因此,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理论。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摆正自己的定位。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人自扫门前雪’,但也千万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朋友之间还是家人之间,不时就会看到这么一种情况。当对方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表现得比对方更加烦恼。往往不得要领,还硬要替对方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的问题变成自己的负担。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来一个人掉坑里,你过去救他,结果他没上来,你自己又掉坑里了。
曾经树洞精遇到过这么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当时因为个人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不顺利,几方面因素导致意志有点消沉。
当时还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树洞精,助人意愿太过强烈,导致将那位朋友的问题不知不觉都转化到自己身上。并在自己身上触发了其他问题,其结果就是,当时未能给予那位朋友有效的帮助,还把自己给搭进去。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任何人的守护灵。遇到他人有困难时,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给予一定的帮助。
但要谨记的是,遇到问题的主体不是我们自己,我们给予的帮助仅仅是辅助对方解决问题。不可越俎代庖,更不可抬高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对方必须按照我们给予的方法,解决或面对问题。
其次,要时刻铭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关系,我们和对方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不论对方的年龄、学历、身份高低,作为提供帮助的我们,应始终相信,对方的选择一定是在其立场下,最正确的选择。
对方所面临的困扰和感受,即使我们清楚来龙去脉,也不可完全认为事情就是自己理解的那样。既然这个问题困扰了对方,那就必然有其难点所在。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但切不可提供指导。
在助人时,我们需要时刻提防自己的掌控欲,不可强求对方按照我们的意愿行动,即使我们的初衷是善意的。
说完了对别人的帮助,我们再来聊聊,当我们自身遇到问题时,他人的介入,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要时刻记住,无论他人的介入是帮助还是阻力,我们都要牢牢地掌握,自身对该问题的主动权。
比如说,当我们和对方产生矛盾时,我们对于不良情绪的认知过程,通常是:因为对方不配合,因为对方怎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很生气,很难过。都是因为对方的行为,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情绪。
这种认知过程,乍一看没有问题。但仔细一分析,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认知,虽然把责任推到了对方身上,但同时也把主动权推到了对方身上。似乎如果对方不改变行为或想法,我们的负面情绪就会无解。
实际上,换一种角度看,主动权就不会被我们放弃掉。
比如说,对方不认可我们的观点,使我们的目的受到一定的阻力。这时,我们先认定,对方拥有否定或不认可的资格。并不需要找谁背锅。这时我们应该用更冷静的心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困难上,而不是纠结问题本身的起因。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讨论问题最终得到的只能是问题。而讨论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上面说的是我们与别人意见相左时的处理方法。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当别人给予帮助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接纳帮助。
首先明确一点,别人给予的帮助,只是我们自身解决问题的助力。千万不要过于依赖他人,否则,其结果往往是问题没得到解决,我们自身反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向。
其次,当别人给予建议时,无论建议与我们的想法是否一致,都不要立刻否定或认同。俗话说,遇事憋三秒,就是这个道理。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才不会让问题愈演愈烈,以至于失控。
在接纳他人提议后,如果事情发展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故。为了我们的人际关系着想,我们也要提醒自己,做决定的是自己,而不是提建议的人。只要提议方没有恶意的算计,尽量不要迁怒对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上。
像我们开篇所说的,课题分离观点就是每个人守好自己责任的边界,谁的责任谁负责。无论干预的目的是否是善意的,都须知过犹不及的道理。
我们无法替代别人过他们的人生,同样,他人也无法替代我们过我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