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讲,老李和老张不算什么官。可他们人在机关,又不穿工服,还名正言顺的在办公室里办公。在工人看来,他们就是官。
可他们并不满足,却铁了心的要下基层当工人。因为那时候工人是领导阶级,干部只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自己也说,我们算什么官,一没职务,二没级别,说好听点,是不穿工服的工人,说难听点,我们就是听命于人的奴才……
可想当年,就连毛主席都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难怪老李老张要下基层当工人。当然,当年老李和老张倒不是想做“领导阶级”,或想做“国家主人”,他们之所以自愿放弃干部职务,而心甘情愿的来基层当工人。是因为那时工人和干部的工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粮食供应不同。当年的粮食供应,是以劳动强度为标准的。重体力劳动,每月43斤,一般体力劳动每月41斤,干部每月32斤,一般市民每月23斤。
老李和老张饭量很大,虽然机关工作消耗不多,可他们年轻力壮,别说36斤,就是再增加5斤,他们也不敢放开肚子吃饭。但定量多了总比少了好,多一点是一点,他们经不住5斤粮食的诱惑,为了多吃5斤粮食,这才放弃干部职务,来基层当了工人。
他们刚到基层时,人们还以为他们犯了错误。当听说是为多吃五5斤粮食,而放弃仕途的时侯,很多人都说他们是目光短浅。可老李却不以为然。说“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管他工人干部,先吃饱肚子再说。
定量增加以后,老张还不知足,他要干别人有求于他的工作。这也是当时许多工人都想改行的根本原因。因为那时候没有市场,很多生活用品,你就是有钱也无处去买。只要你能为别人办点事,别人就能满足你的要求。比如你能为别人做一个煤油炉子,那么别人就可以在粮店里为你挑最好的面粉……
听一个在煤矿工作过的人说,想当年拉煤,就是“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烧面子。”你要在煤矿没熟人,缴同样的钱,你拉的却是煤沫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老张终于改行。虽然不再当官,可有求于他的人却越来越多……
人性总是在利益交换中时隐时现。但总的原则,从来都是“无利不早起”。你不能给予别人,别人不会帮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相互交换。甚至是权钱交易……
在人的潜意识里,升官总是与发财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旦升官不能发财,甚至粮食定量还要减下来的时候,许多人便不愿意做官了。如果现在再执行“升官不发财,粮食定量减下来”的政策,那么当官的恐怕就不是现在这帮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