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是教育的重大课题。通过对教室空间的重构,使之既具备一般教室的功能,又能成为创新欲望的导火索、探究行动的启动器、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它考验着设计师的水平,更挑战着校长的空间领导智慧。教室革新本质上是学校空间领导的革命。
上海市天山路第一小学
支撑多种学习的未来学习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未来学习中心”是上海市天山路第一小学通过教室结构与环境变革而建立的新型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其将学校的物理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它始于英语课程学与教的创新,着眼于培养“阳光、智慧、走向未来”的世界公民。
“中心”由3类教室(5间基础课程室、2间拓展学习室、1间项目活动室)、4种工作室(课程开发室、教师工作室、MINI工作室、首席工作室)、多个功能区(个别化辅导区、开放式创意图书馆、英语视听区、成果展示区、数独区等)三大部分构成。
“中心”的每个教室都有多种功能,并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重组变换成“微剧场”、“实验室”等。如基础型课程的教室,既是英语学科专用室,又是学生排练课本剧等的“微剧场”。
有的教室没有桌椅,可以随意搬动的软垫积木充当座位;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三五成群地坐在积木上;
两间外教执教的拓展型课程学习室,具有适宜个别辅导、表演、动手操作、作品展示等多个区域;
项目活动室是英语探究型课程的教室,因其具有完备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手工操作台,所以又是学生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专用室。
①. “中心”丰富学习方式。
传统教室里不易操作的表演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个别化学习等在这里都变得方便易行。例如,“中心”的拓展课教室一天三次向中高年级学生开放,学校开发了“项目探究”课程,鼓励学生结成小组,利用电脑终端搜索资料,利用手工角制作海报,在小舞台排练小品等,实现“一站式”学习。
②. “中心”拓宽课程开发空间。
依托“中心”丰富的功能,教师开发了多种课程。例如,围绕英语学科的“智慧教学,关注体验”的课程群,“英语情景写作”、“英语情景剧”、“我爱记单词”等;又如,跨文化教育的国际理解课程群,引导学生面向世界、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风景、风俗文化的“小眼看世界”,“外教下午茶”以及与长宁国际学校等校内合作的“Buddy”系列课程等。
“中心”助力学科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未来学习中心”是学校英语三类课程融合和跨学科实验的平台,是学生学习英语、生活的社区。例如,一节四年级的牛津英语课“Time”,由美术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布置不同时区国家的风貌,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区的知识,英语教师和外教负责语言和跨文化的教育教学。
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
激活师生创意的公共汽车教室
图片来源网络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有间不一样的教室,它是由废旧的公共汽车改造而成的教室。听起来似乎与《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很相似。
蓬莱二小打造的公共汽车教室同巴学园一样,让每一个学生自由享受玩中学、做中学的过程,让每一位师生在这里尽情创造。
学生的很多创意和设想都在这间“巴士教室”里实现了——有学生希望车头有大屏幕,启用后的车头前方挡风玻璃上果然安装了LED大屏幕;教室的墙壁重新改造成软木板材质,就连公交车拉环也预留了“广告位”,实现了学生“有个地方展示作品”的梦想;不少学生希望能在车子上有个安静的角落可以看书,于是车辆尾部被打造成一间迷你自主图书馆,学生可以在午休时来这里随意取阅书籍。
不仅如此,校方还在巴士旁建造了“车站”,学生可以在车站座椅上自由休息和交流,还有专门的站牌展示区可以贴展示心情的N次贴……
教师的课程智慧在这里不断被激活。教学空间从普通的教室搬到公共汽车教室里,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体验和发现,这些问题将促使教师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有两位教师在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空间的模拟情境和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设想,修改了教材的编写。“发现车厢小秘密”、“多级车票的设置”、“刷卡机的研究”、“创意我的车厢”、“模拟驾驶员”等新鲜有趣的课程内容应运而生。
上海市莘庄中学
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DIY学园
图片来源网络DIY被赋予两层内涵,一是“自己动手做”(Do It Yourself),二是“自主创意与设计”(Design It Your-self)。在两大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了一间特殊的教室——DIY学园。DIY学园是学生综合实践体验平台,物质形态的DIY学园分为DIY人文、DIY科技、DIY艺体三大学园,如人文书院、阅报馆、机器人设计工作室、DIY面塑工作室等。
DIY学园特别的空间布局、结构组合以及功能设计,为课程建设与实施创造了空间,使得学习体现出体验性、差异性和综合性等现代特征。例如,在DIY人文书院,学生可以体验一种在常规教室里难以实行的阅读方式——“拼图式”阅读。“拼图式”阅读创意来源于美国教育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倡导的“拼图式教学”,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同一任务的不同方面,并在交流中完成任务整合。在DIY人文学园的“拼图式”阅读课上,每生每学期要完成精读二本书、泛读三本书的任务,这个任务是在三次组合(ABA)中完成的。
①. 第一次组合A
把班级40人平均分成5个小组,每组8人,根据教师的指导,组长协调确定每个成员在第一本精读书中负责研讨的内容(即每人承担“拼图”中的一块),然后分别按照要求完成阅读、开展小组交流、汇总形成对全书的认识、以小组名义完成本组的读书报告,这个流程中完成第一次“拼图”。
②. 第二次组合B
把学生打乱顺序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原A组合中的每一个小组均要有一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自汇报原所在小组的读书报告,实际上完成了5本书的阅读和交流,完成第二次拼图。这样一个流程下来,组内的每个成员分别间接掌握了其他四本书的基本情况及基本认识,为第三次拼图打下基础。
③. 第三次组合A
恢复到第一次组合的方式,组内分享另外四本书的读书报告,然后确定下一本要精读的书,同时泛读其他几本书。
DIY理念下的“拼图式阅读”把“读书、思考、归纳、讲说”结合起来,把自主学习与分享学习集合起来,把深度阅读与浅层阅读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趣味性和效率,对学生良好读书习惯、扎实阅读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徐士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如有使用不当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
如果您认为本校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课程空间独具特色并愿意将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进行分享,请您联系我们(王老师微信18923457449),或者将内容发送至邮箱:wlkczk@163.com。我们将让您的智慧灵光影响更多在教育界内砥砺前行的老师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