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百度百科。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民谚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此外,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物候现象
白露节气,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
“鸿雁来,玄鸟归。”白露之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而南方的玄鸟也飞归北方,各类鸟儿都开始储食御冬。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因此,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到的象征。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农事活动
“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正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同时,要给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选种留种,及时腾茬、整地、送肥,抢种小麦。华北地区,此时也是秋收大忙季节,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开始进行收获;秋收的同时,还得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等,及早做好种麦的准备工作。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到了白露时节,到处呈现忙碌的景象,因为“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水稻和谷子得抓紧时间收割。晚秋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得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华中地区,抓紧时间收割迟、中水稻,夏玉米也开始收获了,棉花也分批采摘,晚玉米得加强水的管理。除此之外,得抓紧时间平整土地,为种麦做好准备。
白露节气后,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低温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黄淮、江淮及华南等地要抓住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白露期间,华南日照较处暑骤减,且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对此,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同时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生活谚语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白露麦,硕茬粪。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启。
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白露见湿泥,一天长一皮。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节,棉花地里不得歇。
白露的花,有一搭无一搭。
白露的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
文学作品
《白露》(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南湖晚秋》(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生活起居
白露时节,早晚温差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穿衣。“白露节气勿露身”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在饮食上也得多多注意。《难经》记载:“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滋养皮肤),充身,泽毛。”意指在这一节气要预防秋燥,因为燥邪伤人。要预防秋燥,可适当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
《清嘉录》记载:“谚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 天气已凉,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此外,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