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容:宁波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宁波美术馆、老外滩、三江口
准确说,天一阁现在已经与宁波博物馆部分合并,称为“天一阁博物馆”了,所以宁波的博物馆之旅从昨天就开始了。除藏书、碑林、拓片以外,天一阁还有一间麻将起源陈列室,世界各国、各种材质的麻将令我大开眼界。
但是从综合性的博物馆而言,宁波博物馆是我见过最惊艳的设计。
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我首先是被外墙震住了。
全都是用老砖块砌起来的墙体。
历史,忽然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场。
这600多万块废砖瓦片,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遗留、积攒下来的老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其余从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每个时期都不曾缺席。
据说2008年12月博物馆建成的时候,很多老宁波人都赶过来,大家抚摸着这些砖块,努力辨认着上面的花纹,和可能有的文字。
从外形上看,它的整体象一艘斑驳的老船,对于已经有七千年水域生息历史的古城而言,用船来概括是最恰当的。
因此,水景也称为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博物馆三面环水,由北向南流到主入口,消失在一片鹅卵石中。
水是“响”的,漫过路边下沉的台阶,仿佛妇人们在此浣纱、捣衣,家长里短的闲话之余,忽然亮起一嗓子,是谁家在唤孩子吃晚饭了。
水是“香”的,种了姜花、竹芋、菖蒲、睡莲。
“船”在水里倒映着,也是再自然不过。
“船身”还分了两种不同的材质,像小时穿过的拼接起来的衣服,又像由于长期吃水,上下两半部呈现出的不同颜色。下半部用旧砖瓦,上半部是用竹子做模具,浇注成型的清水混凝土。
风景,是一种可以参与的游戏。
都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是“移步换景”,并用各种形状的门、窗框出景致。而这里的风景,则仿佛是用建筑物来做游戏,一垛与一垛如同皮影人物的身体各处,而操纵的线,则掌握在参观者的手中。“船身”上的建筑分为五垛,各垛之间并非平行或垂直,而是不规则的线条与关系,因此会形成很夸张的透视效果,随着人的移动,把周围的街景、天空,切割成新鲜的构图。
这种切割在室内因为有光影的参与而变得更好玩。除四壁有方孔采光外,天顶也有仿如透过竹篾的漏光效果,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空间变化中美感强悍地灌过来,如同涌入船身的海水。
文化,在这里骄傲地生长。
墙头和屋顶,野草已经很蓬勃了。
宁波人很骄傲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不仅让中国历史向前推了2000年,还将中华文明扩张到长江流域。
最早震住我的外墙,是宁波地区的独特建筑方式——瓦爿墙。因为当地多台风,经常引起房倒屋塌,台风过后,又需要尽快重建,倒塌建筑的材料往往需要重复利用,工匠们便将不同尺寸、不同材料的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砌在一起筑成墙体,迅速重建家园。
地域和历史在设计上的完美演绎,就是所谓“文化自信”吧。
宁波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包括从河姆渡至民国时期的完整地区发展史,以及旧时民俗和明清竹刻,其中有意思的地方,下次再说。
此外,宁波教育博物馆也留待下次说吧。
下午还去了宁波美术馆,跟宁波博物馆一样,都出自设计师王澍,比前者早三年,实验性更强,因为在三江口岸边,外型类似大型货仓,并有栈桥伸向水面。主要建筑材料为钢材和原木甲板。巨大的矩形简洁粗犷,不知为什么,这种禁欲系的美学风格让我感觉到设计者的某种愤怒。
从天一广场骑车到三江口,试图看到姚江、奉化江汇入甬江,最终流入东海的壮观场面,最终未果,但是,不妨碍这一路上的地道小吃和海鲜那个味美啊!
下次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