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名要趁早,一位17岁的小伙近日在北京地铁上“一战成名”。他辱骂两个扫码推广的女性创业者的视频经过薛之谦的转发,瞬间有了上百万的点击率,他的相貌、姓名、各种社交账号被无数“粉丝”关注。甚至惊动了北京公安,这出名的代价有点大,他并不知道,这一件事,他本来可以让自己很酷。
很少看此类偷拍视频的我,因为北京公安官微的声明,加上薛之谦的转发,一时好奇,看了这段刷屏的北京地铁争执。后期此事网上沸沸扬扬,各种角度分析:有说北京人排外地域歧视的;有说男人打女人不讲究的;有说围观群众冷漠,比不上欧美人民热情的;有扒出小伙子本人也不是北京人,偏偏用假装北京口音的;还有对事情曝光后网友群情激奋与当时围观群众冷漠对比的……
义愤填膺的都是网友,冷漠无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
年轻男子的确嚣张跋扈,他脏话连篇、地域歧视、武力抢夺、阻止报警的一系列行为让人气愤,周围的乘客的确无一人发声阻止。
可是,大家似乎都忘了,地铁扫码推广这个行为,也确实不怎么招人待见。
在此事被广泛关注后,小伙子的社交账号曝光,无数人炮轰,他在微博上特意发表状态试图说明事情来龙去脉。
从言语上能看出来,在他心里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义的事,大家都不愿意被扫码的人骚扰,只是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挺身而出积极抵抗,年轻的他,说不定觉得说出了大家心里不敢说出的话,挺酷的。
正好前几天看万维钢老师讲《流行制造者》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观念,什么是酷?
酷,是积极正面的反叛,对不合理主流的一次正当的打破。
酷,是我不愿意被你们掌握,你们错了我要反抗一下。
此事很符合“酷”的情境,在地铁上挨个让人扫码,不就是一件不太合理,又普遍被大众无奈接受的现象吗?那么,小伙子的反抗为什么不酷了呢?
因为,他违背了那个大前提——“积极正面”,他超过了“温和反抗”的界线,出发点也许酷,可是方法不酷。
有的事情对错界限模糊,只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评价,比如是否应该在地铁上对乘客营销推广;有的事情则对错界限明确,不管何时何人何事,比如不能侮辱攻击他人。
当你表明态度不想扫码,指出这种扫码行为会骚扰影响他人的时候,那也许有点酷,但是,当你开口侮辱他人,用语言、武力对他人进行伤害时,那么,你就不酷了。出发点,是想纠正一个错误,采用的方法,是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当你用一个更严重的错误去纠正一个错误时,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只会记得那个更严重的错误。
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说:嘿,哥们儿,你不愿意扫码就不扫,这样做可不太爷们儿啊。那么,他就会是这事件中对“酷”的定义。
而生活中这样“以错改错”行为并不少见。小事比如有人踩了我一脚,我就破口大骂,或者老师讲的不好,我就不好好上课;大事比如医生治疗有失误,我就医闹打人,比如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我就去砸日系车,比如网络曝光后,一系列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甚至现实暴力……
有正义感,有对错道德,有反抗的意识都是好的,只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
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
不要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
那样不对,也不酷。
原创文章首发个人公众号,转载请注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