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上海高考作文示范

2019上海高考作文示范

作者: 妙门轩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07:45 被阅读0次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中国人如何认识事物?

事物万千,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也万千。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认识总是人的认识,而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因此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背景。第二,基于上一点,将所要认识的事物置于宏观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与其他民族的进行比较,一般来说,更易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于是我可以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在比较中感受,进而有意识地寻找认识对象的“中国味”,正是从感知事物到理性认识事物的一个方法。

何谓“中国味”?就是事物独出于中国的那个要素。就音乐而言,“中国味”大致有二。

其一,带歌词的声乐作品,“中国味”当然首先来自于词,至少对于绝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人而言是如此。当廖昌永在金色大厅深情演绎《绒花》一曲时,观众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味”的一首歌。

其二,无歌词作品中,音调,也就是乐音的组合方式,就是中国味的载体。当人们聆听《春节序曲》时,即便不知道这个标题,也能轻易地将它与《蓝色多瑙河》区分开来。

推而广之,中国人对其他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以感受“中国味”为起点的。这种感受虽然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但它也直指认识的本质,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或危机感恰恰就在这“中国味”的感受中油然而生。奥运会上,当我们在那无比熟悉的46秒音调的伴奏下,用中国话唱出《义勇军进行曲》时,谁敢说我们没有认识奥运精神的真谛呢?哪怕我们对奥运会还完全谈不上理性认知。与此相反,当刘欣与翠西两位主持人就中美关系问题隔空对话的时候,睿智的网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刘欣用的是英语,我们已经输了。谁又能说这网友没有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本质呢?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只要感受“中国味”就行了,我们还是得遵循理性的途径去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

这个寻找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它仍然是一个理性的在比较中认识的过程。当我们在感受到事物的“中国味”以后,我们要进一步将认识推向深入:怎样的“中国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无可替代的,可以拿出去与《命运交响曲》和《G线上的咏叹调》相提并论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通常我们很容易听出哪一段音乐是中国风,不过像《安塞腰鼓》这种“中国土味”,让人“避席畏闻谈学习,出门怕见扭秧歌”的,跟《革命练习曲》一比就立刻落了下乘,是深刻不出什么来的。

于是,我们很容易就推理出:对事物的深入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深刻的事物”本身的有意识的自觉寻找上来。在音乐中,这种“深刻”既有语言的精彩,又有旋律的精妙。“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一组史诗般排比,结合《黄河大合唱》汹涌的旋律,才能演绎出中国人独有的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轻柔和谐的韵脚配合着F大调阳光般的旋律,才能演绎中国人独有的童年幸福。对中国人来说,只有有意识地认识到音乐中高贵典雅,充满文化气息的“中国味”,才有进一步分析中外差异的价值。以此类推,美术、舞蹈、建筑、语言,以至于法律、制度、文化,都是如此,寻找“中国味”,始终意味着在各种比较中,逐步认识那些真正深刻的民族文化精华。

当然,理性的思考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可以去思考很多问题,获得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例如,“中国味”是如何被赋予的?它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别的东西上?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

关注公众号 还有更多精彩

后记

今年的作文题,我认为是历年来最难的一个。

这是因为,过去的作文题,通常只有两个关键词,学生把握住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基本就能写好了。比如“预测”和“生活”、“被他人需要”和“自己的价值”等。即便只能意识到一个,也不至于偏题太远。

但今年的不同,它首先有两个基本的关键词,组成了第一对需要讨论的关系,即“中国味”和“认识事物”。前者还算好,后者可真是太难了,涉及到对“认识”本身的认识,属于哲学认识论了。而且,这两者又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如何编织他们的关系,的确很费脑子。

其次,它还有一组关系要讨论,即“感受”和“有意识地寻找”。如果我把这两个词这么列出来,学生大概还能想到,这应该是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前者是自发的感知,后者是自觉理性地去探索,可以考虑写成层进,但当它隐藏在前一组关系之后时,就能难被学生把握住了。

更何况,这材料还规定了一个学生可能很不熟悉的音乐问题的大背景,并且规定“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如果真的舍弃音乐不提,严格来说,就已经是偏题了。

也许有人会诟病之,我没有学过音乐怎么办?学校的音乐课已经被语数外占领了怎么办?

我这里倒是要反问一句:音乐知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学校为什么不按照规定开全开足音乐课?对音乐没有基本的了解,这恐怕是个人和学校的问题,不是命题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上海高考作文示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iy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