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乡愁
二十多年后,外乡的田野
每天走着每一步,都有
童年之欢快
少年之幻感
青年之遥想
路边这花草
露珠那晶莹
四处的风鸣鸟啁
各种味道争先扑鼻
忽而想,既然来处
是归宿,为何当初
要离开?
(2017年12月6日)
《乡愁》闲谭
这首新诗,仍然是我每日午休时间在野田闲走时突闪灵感,经酝酿后写就。
我离开家乡已有二十七年,说起来时日已够久,人生不过几十年而已。而且现住地与家乡相距几百里路程,也够遥远的。随着年岁的空涨,若不日渐思念家乡很不现实更不正常,定为骗人的假话。说到此,恐怕要提到人的宿命,按说所谓“宿命”这种观点可以私下闲聊,切不可作为道理公开来说,明显这是悲观论调,但事实上却又并非不尽然,要不自古怎会有“叶落归根”的比喻出现?古诗里说的“近乡情更怯”缘于何因?年轻人张开翅膀远走高远,待越发年老时便渐为思念故乡,那种感觉真非一句两句甚或一篇短文说得清。
就自然现象中的“叶落归根”而言,似乎也可以稍说几句。叶子老了,虽然是地球重力引起向地面飘落,但就这么简单?地球又为什么会有引力?枯叶又为什么要听从这样的引力下坠至地面?从积极的角度说,叶子是为化着尘土碾着泥,为来年新生命的旺盛而循环流转。它们虽是顺应自然规律,但只有多情的人类会问出这么多为什么,看得出这么丰富的内涵,只有人类愿意理解叶落是灵魂和躯体的双重回归,这是叶子以至一切的宿命。作为人的“叶落归根”,与叶子的宿命相比,有行同此情,但不全行同此心此理,本就有所区别。
从现在来看,人虽不是从土里来,但最终一定会到土里去,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这也是行同此情的一部分。那么,在回归土地之前,又对几十上百年前的出生地无限迷恋,因为那里是来处,人会终身铭记自己的来处,离家越远、时间越久感情越重、感受越深、思念越浓,从哪里来还想到哪里去,便是人的又一宿命,而入土为安属自然宿命。细细想来,人的宿命还有很多,总体来讲人就是无数宿命的组合体。那么,我在异乡很多年后越来越想家,符合正常的生命来去宿命,而不是总在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恰是由心而出、由感而发,沁出了人心深处躲藏的灵魂形状、味道、性格等特点。
对家乡,现在已到每走一步、每过一时便想念的地步。可是,为生存,为家庭和亲人,等等无数个理由,不得不让自己总处想的状态,而不可能想念时就付诸行动立刻返乡。现在的每一步、每一时里,都有“童年之欢快”、“少年之幻感”、“青年之遥想”,可见思乡之浓郁,回乡之心切。这三个意象对描述过去我的情状是准确的,现也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想想也应是每个人各年龄段的真情实况,这是生命的必然经历和特点。写在此处,主要是当时真地想到、感受到那些年的那些感觉和状态,同时更表明思念家乡已到一定程度,包括随后的“路边这花草/露珠那晶莹/四处的风鸣鸟啁/各种味道争先扑鼻”既指当时走步眼睛看到的东西,也是见景现景立即想起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真切所见,更是当下想得如此细致而实证想念的情感深度,这是真情实景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当然不光有以上所述细致处,主题落在最后的总结性提炼上,即“忽而想,既然来处/是归宿,为何当初/要离开?”使情感和思想都上到一个台阶,既属于此诗的升华手法,道出了每个人心底或曾有过的疑惑,至今终还是无人明确发出来的哲学性虐心问题。是的,既然来处是归处,为何当初要离开?而这不就是人的宿命吗?不能因为最终要回归原处,就强制自己永远窝在一处,那样人生还有多少发展前景?过程中还有多少乐趣可得?就像幼鸟慢慢变为成鸟,不仅老鸟要赶你出窝,强迫你飞行,以让以后能自给自足,什么都要学着长大,去过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成鸟自己,也会忍不住脱离巢穴,哪怕首飞摔伤也要尝试,因为外面的世界是广阔的精彩的,是生命就要享受美妙。但任何生命为什么都要有个趋向?从天理的角度看就是道法自然,从人性的角度看就是宿命,老鸟必会逼迫成鸟飞行,成鸟一定时候也必然想飞出鸟巢。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就是道法自然,也是宿命。但人是灵长类动物,处于地球生命的最高端,不管是道法自然还是宿命,前者麻木,后者悲观,所以一般不睬前者、拒绝后者,而选择积极主动应对,按社会属性运转人的各项事务。
相关乡愁的诗歌,古体诗中就有很多,新诗中也不少,对于这一首,虽然情感真实,人事景全部符合存在,却为练习之作,诗境以及表达手法上还达不到较高水准,只作个人一时疏解、抒发情感,记录感受罢了。但说实话,诗的结尾确实是重点,如果读时认真细思品味的话,因为这样的叩问不一般。另外,不管是道法自然还是宿命,人的先远离后归根,便让人类多出了一份思乡情愫或恋乡情结,岂不美哉。
(2018年1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