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的清晨,凉爽里带着朝阳逐渐升起的一丝懊热。空气的湿度快要超过它的承受力,似乎伸出手去一抓,再一握,就能攥出水来。惯常走的小路,很安静。在静里,每一样东西都是它自己。
春天的时候,我不太确定一种开了绿色花的树是什么树,现在青绿色的小果子挂满了枝头,是小柿子。昨夜的大雨,将长的不那么牢固的一些,带到了地面。绽裂的果肉,已经在呈现成熟中的黄色,夏天已经来到了她最热的顶端,然后走向秋天。
静谧的小巷上空,不知道是哪一冠树后,一只鸟儿在“咕咕~咕~”的叫着,然后较远的地方传来一声低回地应答“咕咕~咕~”。它们这样一声和一声的叫着,交换着某种信息,或某种情绪。人在发出声音时,也是这样吧,有一种表达,也暗藏一种对回应的需要,当有了回应的一方后,就形成交流。这是生命连接的一种方式。
走上了大路之后,车辆多了很多,行驶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静谧。但是每一次,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脚步和呼吸之上时,就再次感觉到,安静像是有形的一样,倾泻在我的周围。存在的韵律,就在一路上樱花树、桂花树、广玉兰、杉树、香樟树……满挂着雨滴或是露珠的叶子上,姑且就叫它水珠吧,干净清盈。
伸出手指,接住了一滴水珠,在指尖上。
当我想把这些所见,所听,记录下来时,我想到了日野原重明先生的一句话“语言是我的拐杖”(来自《活好》),又想到龙应台女士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一次演讲中,用一句德文来描述“写作”—“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写作如一束光照亮不被看见的事物(来自《写作课》)。
挺喜欢自由写作这个词,可能也是我一直在做的,没有目的,只是源于表达的需求,语言和文字是表达的拐杖,那么在这需求的背后,是否也有一种使不被看见的事物被看见的渴望,或者功能呢。
我觉得是有的。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混杂在生活的节奏里的,自然的韵律,有时候它不被看见,而看见它,会将我们代入存在本身,透过忙碌的生活去看见生命,在生活节奏的间隙里,去感知生命的韵律。
是的,看见,写作。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