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道路上血迹斑斑

作者: 霜寒烈日 | 来源:发表于2014-07-28 20:50 被阅读152次

    整整一个星期,电影圈以及终于和国产电影开始发生联系了的腐、宅,以及文青们,被两个刚刚入行的新人用完全不讲规矩的粗暴手法刺激地持续高潮。

    我此前从没有见过这种盛况,从知乎、豆瓣、时光,到微博、天涯、贴吧,再到各家门户网站,各个段位的口水仗覆盖了整个互联网。

    若干年后,当人们再回忆起这场似乎毫无营养的撕逼大战时,我们可以自(zhuang)豪(bi)地说,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影营销方式的变革。

    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就在《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这两部“开玩笑似的”作品中,向前行进着。

    2013年,看到了电影市场巨大潜力的郭敬明“跨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小时代》,这部制作成本仅有2350万元(据百度百科)的电影,最终票房收于4.83亿元,并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当做事,只是在电脑上潦草地看完了TC版,觉得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来讲,能讲出故事来就可以及格了,毕竟隔行如隔山。当时我是这么说的:“傍晚用一个非常糟糕的版本简单看完了《小时代》,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惨。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可以打良好,考虑到郭小四之前不是电影圈的人,所以可以说这部电影取得了与《致青春》同样‘级别’的成功。当然问题也不少。不管怎么说,多一个专心拍商业片的导演总不能算是坏事。希望下次能看到这个团队的进步。”

    这一段话如果放到现在,出现在任何地方都会被黑死。

    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夜之间冒出来那么多似乎和郭敬明有刻骨仇恨并宣称要和他划清界限的人,也绝不能认同他们嘲讽别人(任何人)天生不足的行为——甚至有一段时间发展到无论骂出多么不堪的话,只要声称攻击对象是郭敬明,就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宽容,这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件荒诞且恐怖的事情,难道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1970年代么?——但是即使这样也不等于说我认为《小时代》不该接受批评,“成功等于有钱,有钱就是成功”这样的思维,从我发觉唐骏、李开复、马云等人在身边的同学中开始走红的时候就一直持反对态度。

    但一定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反对”意思是“不赞同”,而不是“不允许存在”。

    2013年7月15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小时代与大时代》。文章深刻批评了《小时代》中表现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想,并认为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将导致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的失控。

    文章中说,“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就行文技巧方面说,这篇文章是令人赞叹的。但是作为一名多元价值观的支持者,我并不赞同“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的观点。作家和艺术家有勇气、有才华、有情怀、有格调,当然值得赞赏,但是真的可以剥夺“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和“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们从事写作和艺术创作的自由么?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自生活,但是生活从来都不是——至少不只是——由情怀和格调组成的。

    监管部门了解这一点,所以《小时代》该有3还有3,该有4还有4。

    郭敬明也了解这一点,你们尽管骂,反正我停不下来了。于是你猜他在《小时代3刺金时代》里做了什么?

    心理时长(凭回忆,没看表)接近20分钟的时尚名品展示!

    我完全不知道那一段“罗马之行”的意义何在。

    我完全不知道那四个神经病在做什么。

    我完全不知道郭敬明是怎么想的。

    时长接近全片五分之一的开篇段落,基本没有推进剧情,然后唱一首歌,进入下一个环节。令人惊悚的是下一个段落依然是这样的循环,连接处的断层没看过书的人根本飞不过去,全片贯穿着一首接一首的歌曲——难道真的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有歌词的BGM容易让人出戏么?

    我不是说在电影里唱歌行不通,像《古惑仔3只手遮天》里面剧情最高潮的时候来一首《甘心替代你》是一件让所有人心碎的事情,但是基本上各派导演都是在观众最不易察觉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放一段,助兴而已。这样每过一段来一首,而且每次都全放完的,难道是学的印度?

    要不大家怎么叫你PPT呢。

    印象中上一次有电影被称作PPT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有影评人说张艺谋的剧情转接居然靠字幕,我不知道他会怎么看待《小时代3》,实在没招出字幕也算“致敬”前辈了,什么都没有是怎么一回事?

    此前,我一直把《小时代》看作是中国版的《绯闻女孩》(也有人把它和《继承者们》类比,但是那部韩剧我没看过,不好比)——同样由同名小说改编,同样的故事背景,同样的纸迷金醉,同样依靠“狗血”来推进剧情,同样依靠偶像来吸引受众……但是现在《小时代3》的做法使它失去了“同类”。我不明白,作为一名流行小说作家出身的导演,怎么能,怎么忍心,放弃讲故事?

    这不仅是违反作家本性的事情,而且也是郭敬明导演功力的倒退。虽然我并不想质疑他主观上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但是与前面两部在电影技术和故事完成度上还算差强人意的作品相比,我看不到这部电影的诚意在哪里。

    这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

    后来我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其他一些宣传材料,发现郭敬明一直在强调这部电影会与前两部“有不同”。

    几乎每一个出新作品的创作者都会强调新作和以往“有不同”,这简直是套话。

    但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在小学阶段学习如何写作文的时候的事情,就会发现,“有不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在初学者的阶段,我们被要求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是“有不同”么?不是,是重复。重复是为了打基础,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之后才是创新,“有不同”。

    郭敬明不懂得这个道理么?也许懂,也许不懂。但不管怎样,市场不是学校,没人教你,也不会给你自学的时间,在这里学习唯一的途径就是,失败。

    也许前两部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和业内的肯定(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让郭敬明以为自己能够驾驭更高层次的结构了,我不知道他心中的愿景是什么,但是很明显,这次他玩脱了。

    好吧那又怎样,截止到7月26日,《小时代3》上映10天,累计票房收入4.49亿元。

    很难说这是电影的成功,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以艺术水准来换取的认可简直不能算是认可,但是作为一种工业,经济价值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艺术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不能说这不是电影的进步,毕竟它推进了粉丝电影这一类型的发展,并且在一个侧面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电影的整个体制。

    它是粉丝电影的里程碑?

    这句话差点就脱口而出了,但是我不想这么说。

    如果要用一部电影作为中国粉丝电影的标志,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后会无期》更加适合。

    《小时代》系列虽然具有典型性,但是它的运作模式大多数是沿用中国电影一贯的作风,只不过做到了登峰造极而已。但是韩寒,这个所有人都觉得不会做营销的男人,最终呈现出的营销效果却是现象级的。

    《后会无期》很有可能真的在营销领域开创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它用几乎完全的线上传播的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口碑和传播效应。

    从这部电影立项开始直到今天,每当我们提及《后会无期》,脑中浮现的不会是陈柏霖、王珞丹,不会是朴树、邓紫棋,也不会是马达加斯加——好吧这个有可能,你们赢了——所有的指向性都围绕着一个目标,韩寒。

    听上去他追求的效果和郭敬明没什么不同?

    不。

    受众不同,方法必然也不同。无论是宣传的侧重点,还是电影本身。

    而且,韩寒更有野心。

    郭敬明自始至终都很清楚谁会买他的票,或者说,只有谁会买他的票。所以从一开始他就紧紧抓住青春期少女这个群体。看一部电影而已,不需要很多购买力,只靠人口基数就能达到预期,何况,谁知道会不会有一个女神带动一群屌丝这样的事情出现呢?所以从梦幻、青春、撕逼,到男神、基情、名品,《小时代》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玻璃般的少女心准备的。

    那《后会无期》呢?

    被00后视为女神的邓紫棋,在90后中正当红的冯绍峰、钟汉良、陈乔恩,在80后中有观众缘的陈柏霖、王珞丹、袁泉、孔连顺,在70后中也能说得上话的贾樟柯,以及,那个只有在记忆中“缅怀”的朴树。

    上面这串名单有两个特点。

    第一,演员基本上都是演员(《小时代》找了一帮麻豆来演戏我去),歌手也真的都是歌手。

    第二,从70后到00后,所有具有购买力的年龄段实现全覆盖。

    对了,还有一个在不管什么阶段的文青中都称得上“大神”的名字,小林武史。

    如果说久石让与宫崎骏的组合成就了漫画迷心中的一个时代,那么站在小林武史身边的男人就应该是岩井俊二——这是一个所有文青与伪文青都注定无法绕过的名字。

    如果不论电影只论音乐的话,小林武史在乐坛更是被认作可以与小室哲哉齐名的教父级人物。

    总之一句话,有如此高逼格的大人物加盟,你完全不用担心这部电影在配乐上可能会出现任何差池。

    事实也证明,不管《后会无期》在结构上内容上出现了怎样的争议,电影配乐方面的评价却是一边倒的好评。

    要是电影的其他部分也能调成自动模式就好了。

    有可能么?

    我不知道,但是如果真能这样的话,那韩寒的这次“跨界”对他自己来说就显得完全没意义了,以我的揣测,他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非常“韩寒”的韩寒作品。

    作为作家的韩寒在声名最鼎盛的时期,曾被拿来分别与鲁迅、王小波和钱钟书作比,我个人觉得他在行文结构上还是和鲁迅更相近一些(当然也有差别),鲁迅毕竟是杂文之祖,以杂文为主的作家身上多少都摆脱不掉鲁迅的影子。韩寒在早期很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过鲁迅的笔法,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于一个在文风上向往自由和辩证的少年来讲有致命的吸引力。

    鲁迅善于作短小精悍的文章,用精简的笔触点到读者的痛处,但是他从来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他说自己缺少在长篇的范围内谋篇布局的能力。

    韩寒的文笔远没有鲁迅那么老辣,但是他的杂文与鲁迅颇有相似之处。也许是后期的他越来越偏向于杂文或者说有杂文特点的随笔,这使他的小说在结构上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或者说,要求?——读过他小说的人,即使是忠实粉丝,谈起结构来也都是说“文无定法”。

    也许这也是他更多地被人们称作是“段子手”的重要原因。

    这一次,韩寒把自己在纸面上的习惯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大银幕上。

    书迷们很兴奋,因为他们的感觉就好像是韩寒又出了一本新书。

    影迷们却开始不买账了:我们买你的票是因为听说你逼格高,但是你竟然敢挑战我们的底线,你这么做和隔壁的四娘有什么不同!

    这场争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演变成全面的骂战,因为面对影迷们的失望和质疑,韩寒的书迷仍然在竭尽全力地向他们解释,是韩寒的思想太深,你们没有看懂。

    我不知道他们两边有没有可能在某一天达成相对广泛的共识,正如我不知道韩寒的粉丝们什么时候会彻底失去耐心,掀翻讨论桌。

    不过,我很不看好局势的走向。

    因为问题的重点从来都不是思想深度好么!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一部能在思想深度上把大多数影迷难倒的公路片,但我肯定那样的神作不会是韩寒的处女作。

    影迷们对韩寒极其不满的地方在于,他们觉得韩寒根本没打算好好讲故事。而故事,是电影艺术赖以生存的载体。

    概括一下网上流行的看法——

    “想出很多好句子,依然讲不好这一个故事”,“话说得再好听,讲不好故事,QQ签名而已”。 

    可是大家回头望一眼,韩少什么时候在乎过结构,什么时候在乎过故事。

    他要讲的是道理,是“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而且,谁规定电影非得讲故事?

    好吧这话不假,但是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观影经历,可曾又一次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一个好故事?换句话说,假如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韩寒,你是否还能如此欣赏电影如……

    如画?

    那不就是《小时代》么,还有比它更好的PPT?

    至于讲道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过了那么多次论战,那么几场sheng战,以斗嘴和高级黑为乐的新一代再也不是需要某个人引领的芸芸众生了。你想做鲁迅?可以,做希特勒都行。但是别再想着我们会乖乖跟你走。

    你,偶像而已。

    偶像的生命是什么?是形象。

    一旦你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什么思想,什么文笔,你最大的才华只能是取悦众人。

    所以我很好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两个似乎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相爱相杀的小伙伴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我的私心而言,我真的希望他们在入行的时候能够摔一些跟头,遇一些挫折,因为只有这样,这些也许是为了赚钱,也许是为了玩票的孩子,才能够在日后的创作中,真正地开始尊重电影这个行业。

    不管外界是褒是贬,郭敬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去得到这一切,他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灵魂深处的饥饿感得到彻底充实。

    韩寒呢,从作家到赛车手到导演,他什么都在做,什么都不愿放弃,他真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

    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当他真的成为了岳父,当他看到老去的自己,当他回忆起后会无期的过往,他是不是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风往哪边吹,草就会向哪边倒。小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是风,可是后来长大了,却发现我们只是草。

    最后,感谢他们为中国电影所做的一切,不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不论我们是不是真的后会无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业化的道路上血迹斑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ns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