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上岛,她走向他,一座岛,两个人,三十二年的坚守成就一段平凡英雄的佳话。
《守岛人》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追忆开山岛岛主、人民楷模王继才,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夫妻英雄,以影视化的形式传递“一腔热血守海岛,两袖清风护忠诚”的守岛精神。电影通过场景构建、人物塑造、叙事表达,辅以刘烨、宫哲、张一山等优秀演员的倾情演绎,将真人真事还原到真实场境传达真情实感。
作为新时代人物传记类电影作品,《守岛人》在人物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以王继才为中心,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展现了他与家人的亲情、与妻子王仕花的爱情、与王长杰、小豆子等人的友情、与开山岛的使命情还有与岛上的动植物间互相给予的温情,塑造出一个感情真挚饱满、人物生动立体的主人公形象。孤独的岛上生活只能与小狗对话、斗地主,渴望来往的渔夫上岛陪他一晚,因聚少离多妻子提出离婚,眼看下岛无望的抱怨和气愤,父亲去世没能陪在身边的自责和无助,子女被走私犯跟踪时的焦急和愧疚,他本就是普通人,而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样子,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合理的情绪反应。在故事的叙述中,电影将升旗、巡逻、记录这些守岛的日常生活细腻化处理,用电影语言表达人物内心对这项工作饱含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得内容呈现上并没有实际体验中的枯燥单调。与恶劣天气的抗争、与走私船只的打斗、妻子生产时的两个场景下所有人的紧张急促,强大的叙事张力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视听化刻画出守岛任务的艰险与不易,选取这些情节不断调节影片节奏,整体呈现平淡与冲突交织,时刻牵动观众的情绪不至于掉落,沉浸式热烈深刻地感受王继才夫妇坚守32年的伟大,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守岛英雄形象由此确立。
与90年代的同类电影相比,《守岛人》延续了正能量的主旋律表达意向,通过人物关系和叙事在主人公与观众之间建立起共情和认同,使人物实现时代符号价值。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主题的表达方式和重心都略有不同。一是人物选择的变化,如90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等多是聚焦基层干部,歌颂他们为党为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而《守岛人》讲述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两者对比后者与大多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同处一个时代,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更能体会人物的分量感从而引起共鸣,电影的受众程度有所提高。二是表达现方式呈现新主流趋向。90年代的社会物质基础薄弱,记录无数扎根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的英雄事迹具有时代意义,因此呈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对精神的追求日益增长,电影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回应社会需求。《守岛人》将英雄平民化,同时加入网络投票等时尚元素,体现了影片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向市场化靠拢的趋势,在传递正能量与实现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中间找到平衡点,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政治色彩,展现出新时代电影市场的包容性。三是将人物动机平衡化。相对于老一辈革命家,王继才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淡化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做选择的矛盾性,他既向父亲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孬种,也为国防事业贡献了不凡的功绩,双动机取向给予个体充分的理由和坚定的信念守岛32年。四是共情力的表达更柔和。90年代的人物电影在塑造人物时手法较单一,故事内容平铺直叙,人物与观众的共情点表达有限,而后者则更关注观众的感受,将不同的人物线索同时展开再交汇,每个人都受到主人公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变化成长,如妻子受丈夫影响辞掉工作陪他守岛,弟弟受父母影响成为一名军官,小豆子受父亲和王继才的影响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些角色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主人公角色的塑造,观众总能在不同的角色里找到与自己的相似点产生共情,加上包友人的第三视角表达方式,带领观众也代表观众参与人物故事,从而实现以柔和的方式在人物与观众之间搭起一座可以对话的桥梁。
回到《守岛人》的人物塑造,电影以众人来到开山岛向王继才夫妇致敬为结尾,这是陈力导演换位观众立场非常体贴的设计,既以电影情节传达出观众的心声,也以圆满结局冲淡了王继才在岗位上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而带来的痛感。“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是王继才夫妇的人生写照,也是电影留给观众深刻反思的空间。在生活里,我们做不到他们那么伟大,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守岛人的精神,以他们为“灯塔”,踏踏实实守好自己的岛。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便是这样,他是一个榜样,也是一个符号,被后人所追随。
图/源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