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刘婷因沉浸于周满娥过去撰写的文章之中,而没有发现当夜巡视,而来到身也的她。
一番倾心的交流,刘婷对周满娥副院长,早年在最基层(镇卫生所)的工作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周满娥讲述了“夜救产妇”的事情后,刘婷也为她的大义和勇为而钦佩。
周满娥随后又轻松地说道:刘大夫,你看我们现在的医院,门类齐全,科室齐备,看似看病更有了针对性,其实我还是有保留意见的。
周副院长,你请说。对于这种感知,刘婷也是很愿意听的。
刘大夫,我认为当今医学发展越来越专,对病人的病因也更有了针对性,这似乎很符合当今的潮流。
但我认为这只是医学发展方面的“纵向〞研究,我这里想说明的是,难道患者的病因,一定就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吗?
这个病因就不会是其他“横向〞因素造成的吗?
于是,我们当今在某个科室,收留了某个病人而无从知其根本原因时,就需要其他科室的人来会诊一样。
反观我那时在镇卫生所时,白天我们所有的医生都在一个大开间里办公,办公桌椅、白大卦都完全一样。
唯一的区别就是办公桌上放有一个小牌,上面写着各人相对来说比较擅长的专科,比如说儿科、妇科、外科、内科什么的。
其实只要病人一进来,说出了自己的病情时,全办公室里的人都会知道。
能帮忙进行综合诊断的就帮忙,帮不上忙的,有空的,也在一旁聆听、学习,这就是我们当初那些同事都是“兼科”的原因。
而对于病人来说,在我们众多医生的“集思广益”下,基本上可以一次性确诊,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看看我们现在的医院,如果没有导诊的指引,任何一个初来医院看病的患者都会迷路。
而我们绝大多数医生多是些专业措词,很少用平民化的语言,把病情的来龙去脉,跟患者说清楚。
而患者大多数又是茫然无措,只得像木偶似的听医生摆布,去做各种检查,开一大堆可有可无的药去吃。
结果是,上一趟医院,没跟医生说几句话,甚至也没听懂病因,好几百人民币就没有了。
我们那个时候,对于相对重病,或疑难杂症患者,还坚持走访制度,以持续做出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
对于产孕妇,我们医生还有陪护制度,以便及时观察和处理产孕妇,分娩前后的状态,直到确定病人无恙后,我们才能在晚上回自己的休息室休息。
医学在发展,医疗技术在进步,可我等被冠以“白衣天使”称号的广大医护工作者,怎么反而人情味却淡了?
看似我们在救死扶伤,但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那为什么我们也成了众多患者眼中,检查好半天,说话一分钟,纯粹是开药的坐台人了?
刘婷听到周满娥这些肺腑之言时,心中感慨良多,如果不是在最基层医院长期体验过,没有人会有这么深刻的感悟和对比。
刘婷也认真地说道:周副院长,我听了你的阐述,也觉得有几点非常重要,也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一、加强服务意识,大力改善医患关系。
第二、除了保持医学医术“纵向”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横向”方面的综合(跨科室跨专业)学习。
第三、能否引进中医,全面渗透进各个西医的治疗环节中,取长补短,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第一、第二都可以在我分管的几个科室推广,但第三个,却有点犯难了。周满娥也是直言说道。
我们医院本来就有中医科,你这种想法,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疑虑。
刘大夫,你毕业就来咱医院了,敢问你这么多年有请过中医来会诊吗?
中医式微已有多年,信中医的自然信,不信的自然不信。
中医科的一些医生,说白了,在这样的大环下,能够苦熬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刘大夫,你能想到中医,并引入中医,达到中西医的治疗效果,也只能慢慢来。
如果你这个有名的西医外科主任,有时候去中医科串串门,虚心请教的话,我估计中医科的这些同事会感觉好些……
周满娥的这个建议,可谓极具人性味,放下身段,虚心以求,人家焉有不理之由?
谢谢周副院长的提醒,这对于我在外科引进中医治疗方法,大有裨益。刘婷感激地说道。
周满娥看了看时间,然后说道:我要到其他科室去看看了。
看到刘婷想出门相送,周满娥阻止道:刘大夫,我的文章里,有好几处有关中医治疗的案例。
时间有点长了,但方子并没过时,至于配方中那些草药的名和样子,我建议你查APP的时候,可直接去中医科去问问,这样会更直观一点。
嗯,刘婷笑得很甜。
周满娥也满脸的开心和喜悦,走出刘婷的值班室时,脚步都显得那样轻快了……
精彩待续……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
(文系原创,盗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