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又是读后感

又是读后感

作者: 南南呢 | 来源:发表于2017-04-22 21:48 被阅读28次

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新媒体的书叫《新媒体的黄金时代》,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作者是范卫峰、于困困和胡泳,他们三位都是媒体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有的是从金融行业转战媒体行业,做起新媒体的投资人;有的一直从事媒体行业,从《三联生活周刊》到《GQ》到《纽约时报》中文网再到自己开发建立新媒体社区;有的则在央视工作十几年,见证了媒体变化的一系列过程。下面我来分享一些读后感。

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不够好学和好奇,我会像一只蚂蚁一样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无关。-------------张泉灵

这是胡泳分享的一句话,张泉灵是他的同事,他引用这句话是想告诉读者,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趋势,媒体的形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世界也正在被互联网变得充满传奇色彩。读到这句话我突然想到了上次《新媒体概论》课堂上举办的一次辩论会,辩题为“纸质媒体会不会消亡”,作为反方一辩的我一开始站错了队,我以为自己所属辩方的观点是“纸质媒体会消亡”,所以我兴致勃勃地去搜索了很多资料,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能赢。结果在上课前五分钟发现自己站错了队,不过这无伤大雅,学习委员向老师申请了下节课辩论,于是我又去搜索了支持“纸质媒体不会消亡”的论点的相关资料。不搜不要紧,这一搜我就知道这一次我可能不会带领我们队所向披靡了。

本来在搜索“纸质媒体会消亡”的相关论点时,我就已经被深深地说服了——纸质媒体不是会消亡,而是已经在消亡的路上。举例说明就是一家家报纸报刊停刊的事实,它们要么彻底消失,要么转战新媒体,反正传统纸质媒体已经越来越不被看好,那些还能继续挣扎的纸媒,要么后台够硬,要么由于社会政治因素无可取代,但是它们没有一个清高自傲地不和新媒体为伍,反而越是老牌的传统媒体越是重视新媒体。但是无奈的是自己作为“纸媒不会消亡”地一辩,硬着头皮也得为自己找论据,但是各种论文、网站、新闻报道甚至是知乎看了一圈之后,发现那些支持“纸媒不会消亡”的人只在谈一个事情-----情怀。它们认为纸媒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据是,有人对纸媒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只要有人继续热爱它,它就会存在。但是其实这种观点在我这里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是一个最少也最不喜欢谈情怀的人,我只接受现实世界给我带来的感觉。有人热爱纸媒是因为纸媒还作为一种主流形式存在于信息传播的方式中,当以后越来越少的人接触纸媒,恐怕对于它的情怀也会越来越淡薄。

当然作者在文中也讨论到了媒介变化的问题,作者提到,任何一种旧媒体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并没有消失掉,它们只是被迫找出新的办法来同新媒体共存并且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有的媒体是受众发生变化(比如报纸可能由大众阅读品变成小众精品阅读物);有的是内容发生了变化(比如电视出现之后广播就努力发展音乐,使得很多广播节目的音乐频道比电视做得好。)有的是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比如戏剧,戏剧在以前是一个纯粹的街头娱乐,非常草根和大众化,但现在戏剧是只属于少数人欣赏的高雅艺术,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改变。)

我同意作者的上述观点,但是我还是没办法被说服,因为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想如果有一天大家会回归到老老实实的用报纸杂志获取信息,那肯定是某些外星人把绕地球一圈的卫星都给销毁了,不过会有那一天吗?即使纸媒不会消失到了无踪迹,但它绝对不会成为主流。

深则专,浅则散——《孙子兵法·九地》

这是范卫峰在谈论他投资新媒体的3条标准时说的。他说他对于那些在什么方面都想分一杯羹的新媒体公司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的,如果你同时去做几件事,往往意味着你没有在任何一件事上投入足够的资源。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开始着手关于建立一个微信公号的作业时,我是没有方向的,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哪方面的微信公号。虽然平时自己也写一些东西,但那都是乱七八糟的杂谈,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于是我和寝室的前小组成员讨论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公众号,她给的建议就是不用设定方向,看到了什么电影,听了什么歌,遇见了什么人都可以写。听了这个建议我果断决定和她分道扬镳,因为我觉得这样有很多弊端。其一,这会让我们产生惰性,如果我们最近真的遇到了有趣的人,听了好听的歌,看了印象深刻的电影倒也无妨,但是如果最近真的时运不济上诉的一个都没有经历怎么办?我们会不会就这样一直拖,等着那些东西的出现?假如有幸遇到了,那我们是写有趣的人还是好听的歌还是印象深刻的电影呢?其二,我们不是名人,不是有社会影响力的人,谁会关心你最近经历了什么?如果你的公众号只关注于个人的日常,那公众号和你的QQ空间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你最近推荐的电影他不感兴趣,或许下一次你推荐的音乐他就不会看了。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的地方在于明确的受众定位,一份报纸可以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娱乐,但是很少有新媒体会什么都想尝试,那样只会得不偿失。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一条”了,它每天专注于一条动态,它把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用更极致、更高附加值的视频,而且是制作非常精美的、趋于电影级别的视频表现出来,使得它产出的信息具有不可取代性。

后来这些都在我真正实践后得到证实,我给自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叫“玛丽莲冬梅”,开始我尝试着做了几期内容很杂的推送,用的都是自己很久以前写的文章。但是每次推送完之后就会很苦恼,因为这一期的推送推完了下一期的主题又成了难题,自己存留的文章越来越少,也没有写东西的欲望。

后来我开始专注于写女孩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文思泉涌,就是这种感觉。这一期写完了下一期内容已经有了计划。当然那位室友仍然专注于自己的无定位推送,而且也很高产,可能是看法不同吧,也可能是她的生活真的很丰富,未来怎么样,只能拭目以待。

关于媒体的概念的划分

以前和室友给大一新生宣传学通社,在给他们解释学通社的工作内容时害怕他们不感兴趣,总喜欢重点强调:“学通社除了传统纸质报纸还会运营新媒体。”然后他们就会问“什么是新媒体啊”然后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微信微博呀。”现在看来自己浅薄的见识真是祸害了一群正在长知识的少年。

在学习《新媒体概论》和读了这本书之后,突然发现新媒体真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首先人工智能、VR、AR可以和新媒体建立联系,这个老师已经在课堂上说过很多次,我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书中用于困困的方式对于媒体的划分,他认为媒体可以划分为“职业化媒体”和“业余化媒体”。

他认为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话语权,但并不代表以后媒体的唯一出路就是UGC(用户生产内容)。在未来一定有一部分信息是由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来完成,如同牙医和律师,有着职业素养,他们的核心特征是对于公众有知情权,他们掌握着某一领域的重要信息。比如他们可以知道某个上市公司有没有丑闻,比如他们有国家政策变动第一手信息,比如他们掌握着某类图书销售码洋的重要数据。这些东西是很难通过UGC产生的,这些信息必须通过受过职业训练的人通过connecting the dots把一个个碎片信息连接起来,呈现出一种UGC无法取代的价值。这就是“职业化媒体”。

而“业余化媒体”的重要特征就是用户产生内容,这些内容泛娱乐化泛生活化。开始这些内容也是由受过职业训练的人发布的,但是随着新的介质产生,这些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必须和所有人共享一个话语权的池子。

所以作者认为单纯地以是否用移动终端传播内容来划分新旧媒体是不准确的,举例说明他认为“界面”和“好奇心日报”等被叫做新媒体的产品并没有把话语权交给受众,他们依然雇佣专业的编辑和记者,受众仍然是单方面的接受信息,和阅读传统纸媒没有什么差别。

在整理了他的观点之后,我也认为此话有理,虽然我也翻了教材看教材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觉得更加一头雾水,书读的少真不好。

最后,我想谈谈卓伟

我第一次知道卓伟就是那个让他一举成名的“文章出轨”事件,那时候他还在南都娱乐周刊工作,他的那篇极具爆炸性的新闻是那一期《南都娱乐周刊》的头版头条,而且那一期的《南都娱乐周刊》的封面就是文章和姚笛相互挽着手一起在某个公园散步的照片,那是卓伟花了很长时间才拍到的独家。

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在发生“文章出轨”事件时,娱乐新闻的更新频率还停留在一周一次,也就是说即使发生了天大的事,如果你想通过一个较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的话,你必须得契合那个平台的更新速度。而且在《南都》这样平台发新闻,还得经过一道道审核,考虑一条条利益链,跨过一道道关卡,等到新闻的新鲜度都快过了,说不定又被公关了。卓伟这样性格的人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折磨,所以我想这是他离开《南都》自立门户的原因(据说当初卓伟是与某些高层发生了冲突,但具体是什么我不记得了,上面只是我的猜测。)

现在卓伟的工作可谓风生水起,有了新媒体的帮助,他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最劲爆的新闻,尽好他“中国第一狗仔”的职责,而且他现在也在全心开发“全民星探”这个APP,只要他有独家原创的内容,就不怕没有受众,这也是卓伟能从一大堆娱乐圈揭秘的营销号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而且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一个公众号能长久做下去的根本动力是其原创性,只是单纯的整合网上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很多粉丝和可观的效益,但并不利于长期发展。比如“微博搞笑排行榜”,它靠每天搜集网上的各种段子吸引了不少粉丝,但是我想受众不取关它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它独创的“榜姐每日话题”,这使得它和其他的网络段子手得以区分,并且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让每一位受众都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这让我又突然想到了去年已经停刊的我最爱的《伊周》,一开始我真的很难受,那是我心心念念想去的工作的地方。但是后来我想通了,尽管它一个星期发行两次,尽管它定价已经低到3元一本,尽管它邀请各路小鲜肉来拍摄封面,但是它仍然抵不住来势汹汹的互联网。期待着在杂志封面上看到自己的偶像,然后把它们小心翼翼的剪下来贴在自己床头的时代已经过去,受众想要得到的只有更多,没有最多。

那这和卓伟有什么关系?我只想以此证明卓伟是个有远见的人,即使有很多人骂他,但他绝对会被时代铭记。(虽然我有时候也很讨厌他,在他爆我男神绯闻的时候。)

我知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去从事这份工作,我有时候还是挺排斥这些新媒体的,我真的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你能想象我一个96年的人从来不用表情包吗?我手机上的软件除了QQ,微信离不开其他的都可以卸载一点负担都不会有,并且学习软件占我所有软件的三分之二(虽然我学习并不好)。我从来不看直播,看视频从来不发弹幕,而且我也不看别人的弹幕。我不知道我这种人是怎么和思想开放的同龄人平安无事地相处了这么久的,但是我还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毕竟就算我不接受也改变不了什么。

相关文章

  • 又是读后感

    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新媒体的书叫《新媒体的黄金时代》,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作者是范卫峰、于困困和胡泳,他们三...

  • 2月《婚姻治疗师1》读后感

    2月匆忙飞逝,由于新年事情又多又杂,抽空把读后感写了。读一本书容易,可写读后感又是件难事。读后思绪像云雾中...

  •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飘》读后感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读后感 丁丽兰 “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呢。”读完《飘》,我想女主人公斯佳丽的...

  • 日更打卡12

    昨天,又是忙碌又是生病的一天……不想多说。 说说我看完《特别敢又特别美》的读后感,其实看完第一章,用十个字可以总结...

  • 读诗|古代诗歌(日课)

    1.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读后感:又是一年春,时光飞逝。唯一不变的是四季的更迭。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

  • 妙用储蓄罐

    书名:《家庭教育指南》 进度:工具-储蓄罐 金句: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读后感: 1、又是年末压岁时,对于孩子而言,...

  • 改变视角,看见不同的世界

    题目很大,但它只是一篇读后感。 又是跟随组里鸽子姐姐的脚步,看了一本很有帮助的书,《改变提问,改变人生》。 从来没...

  • 每日一记

    又是虚度的一天。本打算今天再写一篇读后感的,没动笔。惭愧。 上午看了会儿书,下午没做什么事。自从七...

  • 富兰克林传

    这又是一篇简要的读后感。 节制、决断、勤劳、清洁 富兰克林总统的12个原则,放到我的生活中,目前最需要提升的是节制...

  • 革命

    读后感 革命 革命,究竟在革命什么,革的又是谁的命,革的是自己的命,是大家的命,是过去的命,未来的命。 不去革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又是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qe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