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9601/a3a82cfbb2814344.jpg)
《看见》大概是大三时买的,当时只因是热榜推荐。对柴静没有太多的了解,平时新闻看的少,习惯了看电影追剧刷综艺,对新闻的热情向来不高,总觉得“社会”二字太社会,离我有些远。
毕了业,出了校园,一下子见识到了太多恩怨情仇,才明白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好人和坏人,真的有为了一己私利把人逼死的人存在,很多东西法律裁决不了,也不是一句咎由自取能够概括。再次翻开这本书,个中滋味夹杂而来。我拿着它,站在五月初的街道,天气回暖,夏天如期而至。我的背后是一辆环卫工人的垃圾车,五一和我一样没有放假的还有他们。
柴静写的书先不论内容正确与否,没有距离感是第一,不晦涩,很平实,也深刻。《看见》第一版2013年出的,经过了3年,这些文字依然有生命力。没有时效性的文字才是经典。有些书,仅仅过去一年,文字已然变了味。太多人为了写而写,为了迎合新句新词做文章。
也许是电视人的职业素养,写惯了写解说词的编导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有画面感,而真正打动人心的便是这些小细节,她采访一个人,顺带把这个人浑身上下都观察了个遍,就连说话的时候嘴角带白泡也写了进去,就这样慢条斯理地把一切呈现出来,增加现实,而涌动在其中的感情在刻意回避后反而流露得比多还多。
我曾经想过,如果继续在广电工作的话,能不能也做一个新闻工作者。虽然考过了记者证,但没有挂靠单位同样是张废纸。朋友圈中有不少曾经的同事,他们鲜少会发布一些与工作有关的动态,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书中写道一个有名的写灾难的记者,虽然他很想把生活与工作分开,记录灾难使他无法正常生活,无法看待周边的正常人,去便利店买东西时看到轻松谈笑的年轻人会有莫名的隔离感。他没有经历灾难,却在感受它。当你与一件事形影不离的时候,它已经植入你的思维模式。工作变成了生活,慢慢影响着你自己的价值观。
同样是媒体,记者站在最前线,提供数据与事实,而在新媒体平台,编辑们负责遣词造句就好了。有失偏颇的言论时有发生,没人会指责过多,因为都知道不可避免。我们喜欢说,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却忘记了问题的本身。
问题存在,供人揣测。那么真相在哪里?
2015年柴静的《苍穹之下》刷爆了朋友圈,疯狂的转发下,更多人是看好戏一般的存在,那时我在杭州念大学,杭州的雾霾很严重,仅仅在学校上一天课,晚上回宿舍的时候还能从鼻子里扣出脏脏的东西。《看见》里有一篇甚至不止一篇描述了被污染的山西,采煤给山西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却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不可修复的重击。柴静是山西人,她能直观地比较上世纪70年代和现在的山西的变化,从文字上我就感受到了那种惨烈,几乎每一次呼吸都在遭罪。前几天微博上热搜的一个话题是一所中学旁边造了好几家化工厂导致该校学生患白血病数量增加。这就好像我们在看《苍穹之下》时的状况一样,身边的确发生了雾霾,但它没有威胁到我们生存。雾霾散去,我们还是照样生活,拍下蓝天晒朋友圈:天气真好呀!大家出来耍呀!
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新闻,只是新闻,给我们看,给我们评论,没有然后。
如果所有人都这样,以后的世界会怎样?
柴静一直在书里强调着真相、事实,寻求客观、平衡。她努力坚持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用客观说话,挖掘真理。
可是真理真的存在吗?说真理的是人,说谬论的也是人。
真诚倒是存在,它和真实、真相并不矛盾。后者焦点在事件本身,前者在人。
只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真诚最后可能只感动了自己。
我们最大的诟病,是过分赞颂和过分反对,处于两个极端。平衡,对人类来说太重要,像极中庸。大多数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下定论。思考是国民最缺失的,和最需要的。我们的偏颇来自接受信息的匮乏,而且还不愿意接受,最后还要破口骂一句社会和国家。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社会决定你,而是自己决定自己。
任何行业都有可能面临消失的风险,但唯有研究人类的事情能永存下去。科学家研究某个DNA片段花了一生时间,心理咨询师一辈子和人的阴暗面搏斗。
他们存在着,所以他们也存在着。
我们就是他们。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这句话是书中最喜欢的,大概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站在冷暖以外。世界会崩塌,也会修复。若活着,便好好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