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本性·习性·人性

本性·习性·人性

作者: 左手梦圆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17:30 被阅读67次

    《三字经》开篇便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我从小就耳熟能详,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知半解,直到最近我才进行了一番较为深入的思考。

      这句话中的“性”,可理解为人之本性,“习”指的是人之习性。就是说,人之本性皆是善的,没什么不同,而有差别的是人之习性。按照佛教的理念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是性本善的,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的智慧德能,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都可以做佛,只是因为受到不良习气的熏染,所以在习性上有了差别而已。然而,一个来到这个红尘俗世中的人,要做到丝毫不被熏染几乎是不可能的,甭管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自觉还是不自觉,主动还是被动,或少或多,或轻或重,或浅或深都会受到影响而养成程度不同的不良习性。换句话说,一个常人的人性就是本性与习性的混合。这也与宋朝哲学家张载的观点相似,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天地之性”其实就是人之本性,“气质之性”也就是人之习性。人们常讲的修身养性,说的就是通过修行,尽量减少身上不良的习性,呵护养育好我们自己的本性。而谈到修行,方式方法很多,简便易行的一种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贪嗔痴慢的意念;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名闻利养的追逐等。而这些东西,要么是因为不觉悟造成的;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自己束缚自己。我由此想起一个经典的佛家故事:一天,一位名叫坦山的和尚与一位小和尚外出,看见一个女子过不了河。坦山和尚便把她抱了过去。第二天,小和尚忍不住问坦山和尚:“你不是说出家

人不能近女色吗?怎么昨天你要那样做呢?”坦山和尚反问道:“我早把那位女子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把她抱着?”小和尚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小和尚之所以对坦山和尚抱那位女子过河的事还有疑惑,是因为小和尚还一直“抱着”那位女子。反观自照,生活中许多人的心理负荷和烦恼,不也是因为不懂得放下所造成的吗?让这些人来听听净空法师的开示好了:“放下得愈多,境界就愈高,果位愈殊胜。”

      苏格拉底也说:“一无所需最像神,所需越少越接近于神。”那么,我们究竟想接近神,还是想远离神,就由自己抉择吧。

相关文章

  • 本性·习性·人性

    《三字经》开篇便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我从小就耳熟能详,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知半解,直到...

  • 积木随笔 | 琉璃姬:人类的习性分为天性,本性,人性

    人类的习性分为天性,本性,人性。 1:天性是看不见的至高习性,先于本性与人性,天性是普遍的自然意义,绝对本真,接近...

  • “习性”与“本性”

    这时代一直在改变,若谈及哪些是不变的,其中之一莫过于人的“习性”与“本性”。有一段经典的句例如下: “无论...

  • 人性与习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源于孔子的思想,他承认有人性,但并没说人性是什么。 性本善,在...

  • 习性?惯性?人性

    但凡还有点岔道你就会拐弯; 但凡还有点退路你就难破局! 只有当自我全部崩塌,内在的构建的底层认知体系、整个世界观、...

  • 知习性,更要知本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反推回本源:万物源于三,三于二,二于一,一于道。 道和佛是不二法们,佛即道,...

  • 本性,人性

    我觉得在孟子的这三个方面中,我受益最大的仍是人性论。 我们我们讨论完了本性的组成之后,就开始讨论人...

  • 自我认知2---生命的本质

    人有三性-本性、人性、个性。本性「不变」、人性「善变」、个性「固执」。 何谓本性?为何不变? 「本来之性」。每...

  • 豫茂茂: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什么是人性? 简单点说就是人的本性,这里说的不再是某个人的本性,而是整个人类的本性。 人性...

  • 人性与本性

    也许每个人都是以悲情作为底色而衍生的,人们经常会通过各种途径抗拒这种黑暗色彩,甚至从鸡汤文字中汲取能量填满自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本性·习性·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ts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