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源于孔子的思想,他承认有人性,但并没说人性是什么。
性本善,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人性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和追求卓越,它本身就像一张白娟一样洁白无瑕,但,因为习相远,人性便变得支离破碎。
“千万不要对那些比你强势的人赋予你的善良”,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仿佛是一声警钟,在告诫我们,也许你本性善良,但我们要学会辨别对方是否是真实的,不要掉进一些犯罪份子的漩涡无底洞里。
曾有这样的一个悲剧,来自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下雨天,她撑着雨伞在路边行走,一位醉汉没有带雨伞,他可怜兮兮的跟这个小女孩祈求能否为他遮一下雨,单纯的女孩生怕醉汉淋湿衣服而生病,便答应了他,这位醉汉借机将女孩拉进一间废弃工厂,后面便是残酷的强奸和抛尸入山。
女孩纯真的善良,体现出人性本善,可她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善良背后,是一场残酷而丧尸人性的伤害。我由衷地希望每个善良的人,都可以有一双精明的眼睛,分辨出社会中总总虚伪丑陋。
在此,我也会迷惑,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那些作恶多端犯罪分子,他们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为何那张白娟变得面目全非了呢?
在绝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分子里,他们都具备一样的“条件“,这个首当其冲的“条件”,便是家庭不和睦,抑或父母离异,病故,在幼小的时候时常被欺负辱骂,或是一些同性恋,恋物癖,恋童癖等,也许当他们没有被这样的丑陋条件笼罩时,他们也会是正常人,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不会忘记我曾描写过的一个“雨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的弟弟永远是一个婴儿,乖巧可爱,在他失去理智而做出一些错事时,他不小心烫伤了自己,可他却呼喊着“不要烫到宝宝,宝宝不可能被烫到!”这些精神失常,经常作恶的“罪人”,他们的灵魂深处,总会有一抹柔情,这份柔情,是来自于童年,他感受到了爱。
反社会人格在当今是不可忽略的一种变态心理精神病范畴,他们很多都是后天形成的,从小被孤立被凌辱,或是被性侵,被排斥,没有母爱,没有父爱,这样的后天因素,是直接导致反社会人格的病情加深,所以,在当今社会,会有如此之多的犯罪分子,让那些人性善的无辜群众深受其害。
人性是趋于“善”的,如果往低处流的水不曾遭受拍打,不曾遭受逆流,那么,依然存在“水往低处流”这一说法,;如果在那些犯罪分子的童年里,不曾遭受凌辱,不曾遭受排斥,那么,依然存在,“人性本善”这一说法。我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习性相差甚远,有些残缺的人性,丑陋的人格,是因为在生存环境中被阴暗面打击,幸运的人是在甜水中舒坦的漫游,但那些不幸的人,他们总被拍打,总被倒行,他们无法一帆风顺的游行,在这样的不同习性里,注定会有很多悲剧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