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就想给新浪公司写封信,作为一个同时使用新浪博客与简书进行写作的人,两者的用户体验还是很容易辨别高下的。
好东西(即便曾经是好东西),毕竟倾注了自己的时间,还是想支持一下,同时权当做了一次互联网产品的研究与思考。原文如下:
曹国伟先生:
不知这封信您是否能够看到。
我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新浪博客的产品体验可以变得更好。至少不能比简书差吧。
但现在新浪博客的某些体验的确差(僵尸太多、营销过剩、界面太旧等),而且还没变化,六年前和六年后一个样。
我写博客已经6年零16天了,从2012年10月写到现在,共发表文章1122篇。我写博客的目的是打造个人品牌、整理个人认知。 我并不是博客的“初始用户”,我写博客的时候,博客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真得已经过去了吗?)。
在此之前我使用人人网,现在作为社交平台的“人人”已经是一座坟墓,这是另一篇血泪史。
上个月我加入一个写作社群“007”,开始用简书写作,虽然博客也没有停。
知名广告人华杉——已经在简书上写了1198篇文章229万多字。而之前新浪博客才是华杉老师的主要输出阵地,他在新浪博客写了7年(2007年——2014年)共189篇文章,包括他的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我想说:博客的创作者开始转移了。(这些数据或许你们自己更清楚)
但是!
博客价值被低估了。
很多人以为有了微博就不需要博客了,有了微信朋友圈就不需要写博客了。
大错特错!
微博、微信只能零零星星发一些日常感悟,博客才是深度思想的完美呈现。认识一个人,加TA的微信、微博就可以了;但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将来会看TA的简书(如果TA有的话)。
简书是一个创作平台吗,是,但简书也是一个社群平台,是一个深度沟通平台。频次不高(目前),但深度够深,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更重(发十个朋友圈,不如写一篇文章)。
微博、微信的价值自然大,博客的价值也不可小觑。
老树开新花,例子还少吗?
有人说,都“汽车的国度”了,谁还骑自行车?但共享单车崛起了。
有人说,电子书来了,谁还读纸质书?但听书的产品带动了纸质书的销售。
技术在进步,产品在迭代,小灵通的时代的确一去不返了。
技术在进步,但人性不变,才给了许多老树开新花的机会。
也许在新浪看来,博客只不过是数百个产品中的一个,地位已经微不足道了。一个过时的产品,谁还愿意在上面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浪费人力呢?
但仍然会有人看准机会、愿意深耕,我想也正是那些愿意花时间、花资源、花人力的后来者——居上的机会。
新浪博客,请提升下体验吧。
一个新浪博客用户 王加强
2018年10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