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类的书籍,读了一本有一本,貌似懂了许多道理,但真正出现亲子关系问题时,还是一头雾水。依此看来,光看不执行、不反思、不总结,专家再高明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4213/f63437478d5b4585.jpg)
2022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干了一件貌似违背常规教育的事,多数家长,都是劝孩子坚持,不劝放弃,而我让孩子放弃一个课外班。
当我与10岁男孩沟通后,他的态度也180度大转弯,那一刻,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也许,母子间也有心灵感应吧!当然,我也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样的决定,从长计议,是否正确。但经过一段的思考,我百分百支持自己的第一直觉,哪怕未来结果佐证这是个错误的决定。
2021年春节后,我跟孩子同学的家长们,给孩子团报了武术课,事先我未与孩子沟通,只说带他去体验,第一节课出来,孩子就说:“我不想报哎,我不喜欢。”但强权主义的我,规劝孩子,你看你的跑步速度还有待提高,体重还有些超标,练武术后会强身壮体。未来,无论身处哪里,你都可以自己保护自己,所说的,也是我所想的,让孩子多一项保护自己的技能。
虽然体验课的当天,我也感到了不适,但这些都被内心的期望给冲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整一年,每周一节课,但每次上课前后,孩子各种反常,反正就是不想去。
时至2021年12月,我也妥协了,沟通的言辞变为:“妈妈缴了一年多的学费,先坚持上完,续不续报,你来决定。”这样硬着头皮,上了一节课,此后,就劝不动了,请假、请假、再请假。
而对比其他课,还是首次如此反常,是不喜欢武术吗?但学校课后三点半的武术,他不排斥啊,并且每次还能当个领队,积极性高。与孩子沟通,他说课外武术班的老师,他太不喜欢了,老师喜欢吼叫,比较情绪化。老师的情绪化吼叫,似乎也影响了孩子,一言不合,也情绪高涨,大声吼叫。这种负能量,曾让我解读为青春期前期。
停课后,我们迅速切换到其他运动项目,练习的难度没有降低,但孩子很配合,情绪也稳定了,没有以前日日高吼的情况。
某天,我遇到以前武术班的另外两位家长----乐乐妈、洋洋妈,聊起武术班的情况,更让我坚定当初的决定是对的。乐乐小朋友,以前在别的武校学过两年武术,然后转班过来,同我们一起学习,一进初级班,老师一个劲儿夸,当初积极性高;半年后,老师告知他水平提高,可以转换至中级班。转班后的半年,一直停滞不前,孩子也没动力了。连前两年学的动作,也陌生了,一切都是不如意的状态。洋洋,与我们情况类似,首次练习武术,孩子属活泼型,爱读书、爱调侃,可上课不到一个月,就被老师各种体罚,随后每次带着包袱去上课。我们家孩子,也属于活泼型,看着洋洋被体罚,他胆怯,虽未被体罚,但遇武术动作不规范,就被老师言语打击,心里反抗。以前,我和洋洋妈站在教室外,就会听到洋洋的嚎啕大哭,肯定被罚压腿了,也会听到老师的吼声:“怎么搞的?做动作也要动脑子,你们这些大孩子还不如人家幼儿园的?......”这时,我和洋洋妈,面面相觑,尴尬至极。
写起这段时,我回忆起第一节体验课,刚进教室,老师教孩子倒立,孩子倒立不起来,老师的两位得意门生,不仅在一旁耻笑,而且用动作挑衅,老师视而不见。我最终没忍住,喊了孩子出来喝水,借机跟孩子说:“他比你大,练了几年武术,别搭理他。”
体验课结束,老师或许察觉到我的些许不满,或许为了尽快交一年多的学费,面带笑容对我说:“这只是体验课,以后都是新生组班。”此后,再未见过老师的笑脸。第一次其实就可以预判后来的情况吧,可我缺乏眼力见。
若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样压抑的环境,换我们的童年时期,恐怕也很难坚持下去吧?弃学,我没有与老师说明真正未去的原因,只告诉他,孩子课程排得满,我们无法上了。
乐乐妈、洋洋妈,还在犹豫期,期望让孩子把剩余课时上完,再做决定。洋洋妈期间与老师沟通过:“孩子有些胆怯了,来上课有压力,可否请老师多些鼓励。”但老师压根没听进去,反驳道:“现在的男孩,不多一些打压,怎么成长?”听完这样的话语,我是有些心痛的,我不完全认同老师的观点。
让孩子承受体力之苦、接纳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家长当然支持,但方法要得当。如果一味打压就是教育,那教育的门槛也太低了。
课外武术班一个班6人,一位老师;学校课后三点半的武术班,一个班30人,也是一位老师。课外武术班教的动作,学了30多次课,孩子回来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最核心的点是孩子不愿回忆上课的内容。课后三点半的武术班,学了10次课,孩子回来还教我们做动作,愿意主动练习。
我虽是一个不懂武术之人,看到这样的结果,还是庆幸自己清醒了,当下弃学,不知算不算及时止损。留点念想吧,别让孩子未来一提“武术”而字,就只剩痛苦的回忆。
至于,我所听到的,老师背后说孩子的话语,全当耳旁风吧,诚如老师自己给我的留言,新年伊始,就弃学,对他们的生意来说,不太吉利。看了留言,我一直未回复,我剩余的课时费兑换了这样的一句话,意难平,也得平。
教育孩子,不是人人都适合,没有同理心,只能算庸师。在教育的路上,如果利益熏心,很难走长远。
幸好,孩子成长路上,极少遇见这样的情况,其他学习带来的喜悦底色,也可掩盖这段不快的往事吧!
如果一天,孩子不愿坚持了,不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与尊重,让孩子打开心扉,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家长选择尊重,孩子选择信任,沟通之路就通畅了。不然赔了金子又折时间,关键还损了那颗可爱的童心。育儿路上,一起练就火眼金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