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一时,到金苹果大市场买球鞋,稍作交谈,年轻的老板娘夸我:声音很好听,很有磁性。少不经事的我,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红着不敢还价,很“豪气”的买了那双蓝色蜘蛛侠鞋面的球鞋。
初入工作的我,坚持着说普通话的习惯,随常读错字音,有些声母韵母不清,前后鼻音不会,但相比一口宁乡话的同事,还算显得有些庄重,也“错误”的给同事留下好印象,有些人甚至“夸赞”式的打探,我是不是来自大城市长沙。那种不带“土气”的普通话,还算是给自己加分不少。
同事小聚,偶尔进入歌厅,看着他们得体的表现,引吭高歌,我只能躲在角落,勉强笑着鼓掌,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唱歌,稍稍有点高音就唱不上,那种破音而戛然而止的状态让我很尴尬,深深的挫败让我常选择远离。后来,有同事强拽着推荐了一首《流浪歌》,我压低着调子,居然能将整首歌唱完,那刻,我欣喜若狂。音乐专业的同事告诉我,试着感受并运用自己的丹田之气,我并不理解丹田之气为何物,只是试着挺胸收腹,让腹内的气息留出,渐渐发现,掌握歌曲旋律后,我居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不少老歌,还有点独特的味道。打开声音之门,让我体验到了歌唱的自信,自我设限的领域原来可以拓宽。
有一次,妻猛然说我其实音质很好,声音有低音炮的感觉。我追问,何为低音炮?就是那种你用很低的声音说话或歌唱,身边的人能够听得很清楚,这便是低音炮。我再试一下,似乎没那种感觉,但难得被肯定的我,自然乐于享受这种夸赞,也暗暗提醒要规范的好好说话,切勿辜负心爱的人地期待,“好声音”似乎成了我隐约自喜的一个标签。
妻给建议:“你试着把讲话录音,过后慢慢回听,感受一下,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有次开会,轮到我发言,当录音键点开,即便会前有所准备,讲话时我变得磕磕巴巴,话语变得甬长而不得要领。一方面,那种似乎有双“眼睛”在让监视的感觉,让我连正常水平都发挥不了;另一方面,我震惊的发现,原来自己讲话有这么多的问题,简洁、逻辑性、不拖沓是必须努力改进的方向。这一建议的尝试,让我大有收获,反复练习后,感觉有明显收获。
微信推送里,看到一条“让声音变得有价值”的广告文案,全文浏览后,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入群,惊喜的发现,居然真的有人指导声音训练,实打实的给方法给技巧,不断鼓励尝试发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反复练习。
训练营老师勉励:“一万小时的练习,是你由小白变大师的必备过程。”希望能乘着训练的东风,对声音进一步了解尝试,挖掘更大声音潜力,收获更多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