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识先生时,年幼不记事只当是过耳风,瞬间消弭。之后的浅识源于电影《黄金时代》,仍旧如风消散。终在《呼兰河传》中渐渐变成捕风人。
《呼兰河传》是先生回忆故乡的一篇作品,先生不到二十岁便离家,逝世时仍在异乡。先生一生漂泊在战火烽飞中,唯有写作聊表慰藉。
作品分八章,从呼兰镇的整体风貌到小镇群体的生活状态,衍生到自己家大院里的家长里短。先生家境尚好,屋舍闲余,便租赁他人。
一个大家里便有了左邻右舍,继而又有了小家里的是是非非。但先生却说她家是荒凉的。
先生所说的荒凉是虽有人似无人。
2.
在先生家中,小家里的人们大多是贫苦的生意人,做漏粉的、养猪的、赶车的、打梆子的。而荒凉的解释莫过于赶车家的团圆媳妇儿的遭遇。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悲惨稀疏平常。但先生却将这最平凡的惨,描绘的泪眼婆娑。
先生用着最直白的语言,最真实而简单文笔写下,团圆媳妇儿被婆家虐待成病最后死亡的过程。大部分人会觉得只有受害者的诉说才是最让觉得心痛万分,实则不然。
先生以旁观者的角度,告诉我们团圆媳妇儿的婆婆在为了媳妇儿看病,请大神、请算命的大师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和心理,向我们道出前因后果。
新媳妇儿被打是自古以来的,为了让她听话些。哪有新媳妇不挨打的道理,为了媳妇儿看病花了不少钱,团圆媳妇儿的婆婆在钱上的算计,一笔又一笔,冻住了我的唇舌。
然而婆婆的钱依旧是打了水漂,狠心不去买鸡鸭的钱请大神看病还是不成。大神也没有了法子,只能下血本,想出了用大缸当众洗澡。 先生依旧是旁观者,年幼时默默地看着这些,后来用笔写下来。
先生虽是旁观者,却让我感受到了团圆媳妇儿的疼痛,感受到人们精神上的疼痛。我们能怪谁?谁都不能怪。
先生笔下从来没有带有任何的个人色彩,只是单纯的告诉我们,这是她的所见所闻,而她只是传递的中间人,这就是她的家乡,是她所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和人们。
3.
先生家中还有一位打梆子的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单调的声音。在先生笔下,他被年幼的先生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秘密。
无声无息便有了妻儿,从之前的隐形到时常被人们提及。再到妻子再添子,却产后逝世,人们都没有再度忽视他。
从羡慕到询问再到等待,羡慕他妻儿双全,询问他小儿是否安康,等待他的绝望和悲惨,但是人们到最后都没有等到。
打梆子的人像一缕温暖,是先生整个作品里的希望,就像吃苦涩的食物,满心满肺的苦涩,却在最后一口尝到了甜,惊喜中又觉得正常,又觉得之前的苦涩也能忍,这是值得的。
4.
先生让我知道,有一种痛是旁观者的。这些痛我都懂,但是你只能看着,受着,等待着。等待着被解救出去,除了这点别无他法。而等待是最磨人的痛。
先生是上世纪的人,而于我们而言是隔着时间长河的痛,我迫切的想要带着团圆媳妇儿来到我们的时代。
我想让她的脸庞重新有着当初的笑容,我想告诉她你是可以回家的。你的婆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她之前所认知的是有缺陷的。
我想带打梆子家媳妇去看病,我们这里医疗设备和技术可以挽救她的生命,你们一家四口依旧可以在一起。我想告诉人们医生的作用,医生是强大的,是可以起死回生。
我想的太多了,而我却只是想想。
5.
人们所常听到的是某某悲痛的诉说自己的苦楚,听着流泪闻着伤心。但这些苦楚好多好多,惹得再柔软的心都渐渐变得僵硬。
而先生的文笔却似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每个人饮下,却发现这是先生的一杯泪水,是那么的苦涩难以下咽。
因为对先生不熟,不敢贸然动笔。故看了些先生的生平,又找了两部关于先生的电影,所以因为有了些浅薄的基底,在看完《呼兰河传》,才有了这些碎言碎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