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无情,风沙盖天,可若用心对待,它也会竭力为你提供一片“绿洲”。
撒哈拉,绝非居住的好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荒凉的地儿,偏使得生性喜爱流浪的三毛魂牵梦绕。起初,真的踏上那片沙漠,这女子也失落了好许,因为撒哈拉白天热的要死,晚上又冷的要命,方圆数里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居住,要承受巨大的昼夜温差,更要忍受四下无人的寂寥,而这些只是艰难中的一部分。
起居地选择在了沙漠里的墓附近,全部家具都是夫妇俩动手打做的,打家具的木材都是三毛误打误撞碰上的好运——人家丢掉的用来做棺材的木材。这女子一听说那堆木材免费,马上欣喜若狂地想办法运回了家,生怕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丈夫回来发现是怎么回事后,告诉她,她才知道自己是为何如此“走运”的,但也却丝毫不介意。
换个角度读三毛三毛也时常会去垃圾堆捡别人丢弃的物品,拿回家里,自己左改改,右改改,就成了自己手头的宝贝,然后拿来布置家居,装点空荡冷清的房间。
的确,三毛儿时写过长大后的理想就是去捡破烂儿,即便如此,读到她的这段经历,我还是为之内心沉重。不难发现,他们当时的处境很糟糕,很穷困潦倒、狼狈不堪,只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描述起这一切来,都稀松平常,像是和城市生活无异。在她的故事里,读到更多的是这个傻姑娘对于那段岁月的深沉的爱。我打心底敬佩她能够把苦涩的生活过的那么有滋有味,更羡慕她的恬淡心境。
"撒哈拉只向喜爱她的人展现她的美!"
这句话说得倒是多么有趣,在三毛眼里,撒哈拉像一位懂得感恩的小姑娘,谁欣赏她,她就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谁。是不是恰好与"情人眼里出西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撒哈拉的环境有多么恶劣,景象有多么的荒芜,我若是喜欢,她便风光无限好。无论姑娘脸蛋上有多少处为人诟病的瑕疵,我若是喜爱,她便是无可挑剔的美人儿。
于"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仿佛看到坠入爱河的男子深爱着眼前有着种种缺陷的姑娘,他时常静静凝望着她,眼里流淌出温柔的爱惜,每多望上一刻钟,对她的爱就多加深一分。这样的爱,多令人温暖,又有多难得。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深深吸引着,牵动心肠,无论周围人头投来多少回不解的眼神,心中的愉悦只有当事人知晓。
如果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歌颂了美丽的爱情,点出了世间无数眷恋背后的深义。那么,三毛的"撒哈拉只向喜爱她的人展现她的美!"所抒发的美好就更加广阔了。
一方面,三毛好像在告诉大家,无论沙漠环境多恶劣,都阻挡不了她对撒哈拉的热爱、对生活热爱。另一方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毛给了所有读者展现了一份乐观积极的态度:无论对待怎样的人或事,你若抱着欣赏与期待的态度去对待,更容易发现她的美好。但如若一开始你就抱着厌恶与排斥的心态,又总以一种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揪出一些缺点、查出一丝漏洞的态度去审视、洞察、打量,你看到大多是她的缺点与不足。
能够以欣赏与期待的态度待人,那么双方都是愉悦的。欣赏与期待,本来就是美妙的心理,美妙的心理就总能带给人内心的愉悦,并且欣赏与期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于无形之中激励、吸引、引导对方更大限度的展现出美好的一面,当你能引导对方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的时候,你便有机会欣赏到对方更加优秀的一面。反过来,人人都有进取之心,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得到你赞赏与期待的同伴,会更享受与你相处的时光,更愿意与你分享。
厌恶、排斥、找碴、挑刺,凡此种种都是消极的。消极的态度与情绪也只会使人吸引消极的、负面的能量,当一个人满眼都是周围的缺陷,满心都是对别人的憎恶与不满的时候,这个人绝对是毫无魅力可言的!
换个角度读三毛托尔斯泰说:“人们常常用发现别人的缺点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用这种方式表明的只是他们的无能”、“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仔细想想真是如此,周围那些越是颇有成就的人,平日里为人处世越是低调,待人接物也越是谦虚好学,他们习惯于夸赞别人,贬低自己。而那些稍微有些作为的人,却习惯于耀武扬威,侃侃而谈,藐视权威。
许久以来,我好像失去了个性一番。面对很多人事,我做不到像以往爱憎分明,确切来说,没有什么能让我特别厌恶的人事了。比如说,过去遇到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人,言语中充斥着刻意的尖酸,有时候我会生气地怼回去,但大多数时候会在心里生上半天闷气,然后久久都难以释怀。而现在的我,哪怕知道了别人背地里说我坏话,也不会很生气,甚至听到就会想笑,心里会想:有什么话,你可以当面讲,我接受得了,拐弯抹角的会显得很小家子气。单凭你在背地里嚼舌根,道德上已经很不光彩了,我又何必跟你计较,随你去了也罢。于是,很多时候,我即使无意间听到,也装作没听见,心里不免同情:你这样讨厌我,又不好直说发泄出来,我心里明知道,你又气不到我,这样心里一直装着讨厌的人自己不难过吗?不过我还是想说,即使你怎样讨厌我,也阻止不了我喜欢你的优点。
欣赏与期待,大概真的是生活里的一束阳光。
换个角度读三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