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林黛玉是不是都恨死薛宝钗了?”我家程序猿在看了几集87版《红楼梦》之后,突然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话说,身边有很多人多多少少把白莲傲娇女主智斗恶毒绿茶女二的戏码加在钗黛身上了。一些人偏爱黛玉的柔弱,为木石姻缘的悲剧心痛不已,于是怒斥薛宝钗为“小三”;而所谓“钗粉”呢,一面为宝姐姐鸣不平,一面嫌弃黛玉的“小家子气”,列出金玉良缘的种种“优势”。两边的粉丝们给自己加的戏有点多,吵得不可开交,而林妹妹和宝姐姐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用在钗黛二人的身上也合适。
一、 结怨: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宝黛钗三人初会,这是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件。然而宝钗的到来反而让黛玉心生不满,为什么呢?看看书里怎么说的: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一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且靠后了;就是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宝钗却是浑然不觉。
看完真的很想感叹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啊!钗黛的嫌隙最初起源于黛玉心理落差,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爱情的排他性。在年龄上来看,宝钗进贾府时,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更多的是兄妹的手足之情。宝钗是为了参加秀女大选而进京的,当时贾府内并没有金玉一说。若说是钗黛结怨,我倒认为是黛玉单方面宣布两人结怨的。无依无靠投奔到这里,寄人篱下,又没有姐妹弟兄而倍感孤独。幸而有外祖母怜爱疼惜,才稍稍感受到一些温暖。可是偏来了个宝钗,偏偏宝钗又更得众人的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感觉自己更孤独了。所以,都怪宝钗!
这就是小女生讲情绪不讲道理的样子啊!可是这种看似无理的情绪确实是有道理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宝钗的到来让黛玉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爱与归属感的需求。这并不是林妹妹特有的怨念,放在史湘云身上,黛玉则成了另一个“宝钗”,这也解释了史湘云为什么会对黛玉颇有微词。黛玉的“不忿”正是感受到了自己缺失的归属感,却得不到相应的弥补,所以慢慢地把怨气转移到了对方的身上——与其说是怨,不如说是嫉妒。
宝姐姐是什么反应呢?浑然不觉。
真的?我不信。
都说宝钗情商高,怎么会看不出黛玉的“不忿”呢?只不过她心知肚明,却并不回应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宝钗不知道黛玉对自己不忿的原因。她本来是待选秀女才来到亲戚家的,由于是在客中不想惹是非,加上性格随和豁达,平时和大家和和气气。看到同样是在客中的林妹妹,本有心好好相处,怎么平白无故就惹到她了?这无论换到谁身上都想不明白啊!况且宝钗一向理性务实,怎么会一下子想到这种不讲道理的小情绪上呢?她又不好直接开口问一句“林妹妹为什么生姐姐气呀”之类的话,就算问了,林妹妹会说吗?算了,还是装糊涂吧,面上能过去就过去吧!
黛玉在经历了这种落差之后,才会含酸说一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而宝姐姐虽感受到黛玉的不满,也只是半开玩笑地道一声“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一、 怨加深:你我既为知己,又何必来一宝钗
如果说钗黛二人之间的嫌隙生于黛玉傲娇的小情绪,那宝玉就成了催化剂。金玉良缘之说引起了林黛玉的恐慌,可心事又无法说给人听,怎么办?使小性。谈恋爱的时候,爱吃醋的女孩子总会在男朋友面前提另一个女孩——前女友或者追过男孩子的人。至于最经典的句型,请参考“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黛玉就是这样啊!来来来,我们看看林姑娘是怎么灵活应用这句型的。
“今儿得罪了我事小,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岂不事大?”
“蠢材,蠢材!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如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了。怎么样?酸啊,这是真的酸!不光是对着宝玉,对宝钗也没好到那里去。在陪同贾母去清虚观打醮,黛玉就没少给宝钗添堵,以至于宝姐姐怒气值过高直接放了大招。
首先是黛玉使小性,宝钗忍让。在宝玉挑到金麒麟之后,贾母倍觉眼熟。此时,宝钗回答说湘云也有一个金麒麟。黛玉抓到了机会,回应一句:
“他在别的上头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越发留心。”
宝姐姐只当没听见,没有任何回应,这相当于黛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二件添堵的事儿,便是宝黛因为张道士提亲以及重提金玉一说而大吵一架。这就导致薛蟠的生日那天,宝玉缺席,跑去给林妹妹宽心去了。林妹妹是宽心了,宝钗虽不说,心里不会痛快的。最终,一件事让宽和端庄的宝姐姐爆发了小宇宙。
先是宝玉将宝钗比作了杨妃,宝钗忍无可忍,先借着杨国忠来回击,又借着靛儿寻扇子一事继续反击。黛玉呢?我们看看她干嘛了:
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这是宝钗唯一一次反击,之前的不回应是因为她已经知晓了宝黛之间的情感,她只想避嫌。所以,在此之前,有很多次看到宝玉黛玉在一起说笑,都是默默走开的。对于所谓“金玉良缘”,她表示“没意思”。宝钗是无情的,所以她避嫌,不回应;黛玉是有情的,所以她试探,话里话外讥讽。在这一阶段中,一个不停试探,一个不断忍让。最终到了宝钗忍让的最大限度,宝钗也无需再忍让了。
一、 冰释前嫌:孟光接了梁鸿案
至于钗黛两人怎么化解的嫌隙呢?
什么“孟光接了梁鸿案”,不过是文绉绉的说法,我们通俗一点—— “真香”。
“我黛玉就算没有兄弟姐妹,无人理会,孤独终生,也不跟宝姐姐和好!”
“哎呀,颦儿这么大了还撒娇!快来让姐姐抱抱!”
“好姐姐!”
嗯,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
二人关系缓和的原因就是,宝钗以姐姐的身份“教育”了黛玉。
哈?黛玉不是最不服宝钗么?
有个时间点注意一下。钗黛和好是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而在此之前的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黛玉已经知晓宝玉认同自己为知己一事了。那么,安全感来了,她也就不在意什么金玉了,也没有再和宝玉吵闹过了。所以说这是曹老爷子给我们的恋爱小贴士啊!男孩子有空还是多对女朋友说一说有多爱她,这样她就不会和你再闹了!
恰宝钗以姐姐的身份对黛玉的管教,恰好弥补了黛玉一直以来的心灵空缺。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来看,黛玉一生都在追求爱与归属感。但是能够弥补她心灵缺失的东西是什么呢?父母和手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父母手足和宗族是一个女子最大的靠山。然而黛玉父母过世,唯一的弟弟早已夭折,唯一可以依靠的外祖母已经上了年纪,宝玉之事又无人做主……这一次,宝钗的“审讯”让黛玉看到了姐姐的影子,满足了她对手足的渴望。在第四十五回,黛玉她自己都说: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就在这一次“审讯”和“教育”后,黛玉看到了宝钗的真心,宝钗也理解了黛玉内心的恐慌和孤独。在此之后,两个人的互动更加亲密,甚至可以开一开闺蜜之间才有的小玩笑。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可以看得到,黛玉认真地反省自己对宝钗的误会,而宝钗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心。脂砚斋有双行夹批道:“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
说到最后,不由得再多嘴一下。很多人看宫斗剧宅斗剧在先,总觉得一部聚集了女孩子的名著里,没点宅斗就不舒服。加上这宝黛钗三角恋爱的稳定结构,觉得白莲花女主和恶毒女二之间总得掐一架。引用周汝昌老先生的话:
我们首先要抛开一个观念的影响,不要把一个伟大深刻的作品引向了一个狭小庸俗的小悲剧……每一个女儿,她的长处短处,都很可人很可爱。
其实,黛玉对宝钗的敌对只是暂时的。说到底,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黛玉对归属感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