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看《我是歌手》总决赛,发现有人喜欢张信哲,有人喜欢李玟,我比较喜欢老狼,以及那一首一直都喜欢的「礼物」。与此同时,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不喜欢所有这些歌手,也不喜欢所有这些歌曲,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喜欢听歌。
这边同学微信群里面在晒晚饭,有人晒家乡特色菜疙瘩,有人晒清炒有机蔬菜,我低俗的晒了新鲜出炉的炖排骨,我喜欢周末吃点肉,然后再来一罐啤酒,这样才比较放松。与此同时,我相信还有相当多的人,他们反感别人晒饭,至少他们豪不关心这个,我想他们可能会问,吃什么不是吃,吃什么很重要吗?。
朋友圈的分享有着浓重的个人标签,有人每天都会分享运动和美食,有人热衷于分享各类科技和创业相关的资讯,也有人经常搞各种投票或者积赞换礼品,而我喜欢晒一晒娃,再假装文艺纪录点跟成长有关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有大半的朋友早已经离开了微信朋友圈,他们无所谓大家都在干什么,也从来都不屑于告诉别人他们在干什么。
这些年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大多数人在自己的领域都已经做出了像样的成绩,有人居住在美日欧澳,有人生活在北上广深,也有像我这样偏居一隅的远程工作者,生活内容和日常专注点已大为不同。于此同时,还有更多我不认识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受限于资源和精力,每个人关注的人都不会太多,“无知”的总量必定远远大于“已知”。
再就阅读这件事情而言,有人喜欢读尖锐的时事评论,有人喜欢励志书籍或者武侠小说,有人只是抱着各种编程技术书籍,就会大呼过瘾,而我比较偏爱读历史与哲思类的书籍。与此同时,还有绝大多数人,他们主要的阅读内容来自于微信中的热门文章,其实一年读不了一半本书,还远远没到谈喜欢与否的地步。
这就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状态,建立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上,或许大部分人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有着不同的境遇和追求,也或者他们只有境遇而根本没有什么追求。总之,人与人不同是一种常态。
基于这一切提及的不同,如果非要将人和人强行比较,便会显得十分荒唐,或许包容和接纳异己,以及内修善念净化心灵,才是与世界、与他人和解的有效手段,于己而言,也才能真正做到从容淡定,随遇而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