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第三册有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讲的是:
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先生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它们却回不去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它们都会干死的。
忽然,这位先生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位先生停下来,注视着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他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在冀教版中,这篇文章出现在第五册,但里面多了一句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很多人在多个场合引用。我有很多朋友,也经常用来说明我们的努力虽小,但却有巨大的价值。
去年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上,有人也阐发其意义说:“以行动为导向,把善念化成善举,涓滴又何尝不能汇成大海?倘若总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犹豫中延宕,我们往往就错过了让一条小鱼重返大海的机会。”
人往往是自大而骄傲的。尤其是常有“合群的自大”。我们常常把一件小事无限延伸,成为一种向前的能量,以为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未来和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并不可靠。
比如这个故事,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动,他完成了心中自我的期许,不但救了鱼,也许还激励了那位先生。但把意义扩大,阐发至一种极端,就存在各种未知的可能。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一幅场景:
海滩上有几家人非常穷苦,一直依靠打渔为生,因为暴风雨的缘故,他们很久没有出海了,生活陷入了困顿。他们一直期望暴风雨之后,收拢冲到海滩的鱼维持度日,而且他们的孩子在生病,心中亟需鱼粥。好不容易雨停了,可等到早晨到来的时候,却发现在小男孩的带领下,所有的鱼在清晨就被人丢入大海了。
那么此时,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如何选?
我们再假设一个场景:
因为近海受到污染,成千上万的鱼在海中挣扎待死。突然暴风雨来临,将其中一部分冲上海岸。这些鱼希望着有人把它带回另外的海域。正在此时,一个小男孩来了,他抓起一条鱼用力扔进了被污染的大海,并对一个先生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但我们所看到的故事,它们被赋予各种意义来刺激人的内心,但事实上,这些故事我们大半找不到源头,永远也无法证明是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像上面故事中的小男孩的论据是这条小鱼在乎,但实际上它是否在乎,我们根本不清楚。电影《岁月神偷》中有句台词说:“鱼的记忆很短暂,只有三秒钟,刚刚游过的地方还以为未曾游过,所以即使在小小的玻璃杯中,它也很快乐。”如果是这样,当你问小鱼是否在乎的时候,它更是早已忘记了。人类只是基于自己的揣测,进而将之当作真理信奉,这难道不是自大和骄傲么。
我们说一个文章是鸡汤,原因就在这里。它只负责引导人的情绪,但从不考虑它存在的环境,以及在事实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它只负责误导人相信一些天然正确的东西,对真假以及产生的后果并不负责。
人易于被感动,被迷惑,被鼓动,尤其是人越多,越容易有“从众效应”。所以,当人群蜂拥而上推崇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切记不要盲从盲信。
作为人类个体,也许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或与别人讨论问题,但一旦进入一个群体,就变得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群体能够独立思考,它是一种巨大而盲目的力量,一旦失控,就是无法挽回的暴力结局。
因此,不要在于潮水的方向,更不要随波逐流,去寻找飘渺而宏大的幻念。守住手边的幸福,是永远不会错的。越是无数人鼓动喧哗的时候,越要冷静的远离。
哦,对了,有关鱼的记忆只有三秒,虽然在中西方广为流传,其实也是假的。
平安。
2016.7.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