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分享了一个读书方法:读一本书之前,先列好10个问题,然后带着这10个问题去书中找答案。
在阅读《好好学习》的正式内容之前(这本书的定位是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我大致看了封面和目录,并据此列出了10个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4926/4423678b4786b776.jpg)
1、什么叫做知识和知识管理?
2、哪些知识值得学?
3、何为认知深度,怎么提升?
4、什么叫做临界知识?
5、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是什么?(重点,花了45页讲述)
6、如何挖掘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
7、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8、怎样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9、不得不提的核心临界知识。
10、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带着10个问题,我一个一个去书中寻找答案。
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什么可以称作为知识?
作者成甲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可以称之为知识。
比方说你读了一年MBA(工商管理硕士),可回到公司后,你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这门课程也就不能称为知识。
按照这种理解,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有三个层次分别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底层规律。
简要来说,数据管理更多的是数据层面的技巧。比方说如何保存文件,如何快速搜索,怎样整理文件夹。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如何理解,消化,应用各个知识点。
底层规律,则说的是要关心认知深度,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
第二个问题,哪些知识值得学?
换言之我们应该学什么?
作者认为我们一生应该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A 公共基础课,锻炼每天要用的执行能力。比方说时间管理,商务礼仪,PPT技能等等。(我们多数人花了80%的时间去学习基础课程)
B专业必修课,解决系统问题。
C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认识事物底层的规律。
作者的这个分类有点颠覆我的认知。按照这种思路,几乎市面上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公共基础课。时间管理居然也是。
我属于买课囤课狂魔,一看就买,一学就忘。16年买了橙子学院的会员,当时每个月有一门课,如今想起来全都不记得。
我从中到底获得了什么?是缓解了当时的焦虑,还是知识内化而我不自知,还是本来就一无所获?
回到第三个问题,何为认知深度,我们先从一个问题谈起。
为什么北京房价这么高?
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
第二个回答:北京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这两个答案至少有三个差别。
1. 从思考方式看,简单答案往往是依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作答。
深度答案依托于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或者人文社科知识。
2. 形式上,简单回答只对具体问题或事情本身解答,而深度回答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3.从答案效果来看,简单回答只用于解决一个特定问题,而深度回答能够更普遍的解决类似问题。
所以有深度认知的人分析问题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举一反三。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简单介绍看问题的一种模型:看法 →得失 →欲望 (冲突点的递进框架)
比方说穿秋裤这种事。
看法上:妈妈要儿子穿秋裤,儿子不肯穿,两人看法不同。
得失:儿子穿上秋裤,得到的是腿部温暖,失去的是时尚感。
欲望:人有生存欲望,占有并施加影响的欲望。
很多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这背后是控制权的减弱。
儿子随着成长,想要自主选择的欲望正在扩张。这两者就形成了一种冲突。
学会了这种方法,穿不秋裤这种小事,就变成了值得聊,关乎成长的大事。
知乎上有一个热帖《同是姑娘,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大意是自己整天累死累活,忙学习,忙社交,忙着做兼职,付出那么多,似乎并没有用。而自己的室友,啥都不干,就会化妆打扮,交了个有钱的男友,整天晒吃大餐去哪玩的照片。姑娘心里不平衡,觉得努力并没有啥用处。
帖子下面有个超过5W赞的回答是这么说的:
我建议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要对它可能带给你的收获有一个预期。
可以从下面几个维度考虑:
1预期
2成本(时间,金钱)
3见效时间
4半衰期(类似效果持续时间)
5可能风险
6 可能额外收获
你把要做的事情,按照这6个维度去分析,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这个答案太赞了,这就是深度认知的典型代表啊啊啊)
第4个问题,什么叫做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和普通知识的区别在于深度认知。
临界知识是一种普遍规律和底层逻辑,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
作者说到万维刚精英日课里分享了一个观点:
权威的合法性从何而来。
1. 你的每一个下属,你要保证他的声音,必须被你听到。
2. 你制定的规则,必须有稳定性,有预测性,不要朝令夕改,执法公平。
如果用《影响力》中的6要素来解释,1属于互惠,你通过给予别人关注和注意力,利用互惠,让别人更重视你的意见。
2规则稳定有可预见性,属于承诺一致。朝令夕改会打破承诺一致的理由,你的权威自然受损。
3公平,执法一视同仁。则是融合了互惠,喜好与承诺一致。
第5-7如何挖掘并利用临界知识?
首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始出处,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如果没有解释,想办法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第9-10不得不提到的几个核心临界知识以及应用。
总结如下:
A、“系统思考”是基础,如果缺失容易被一叶障目,让效果大打折扣;
B、有了这个基础后,接下来用“对标学习”找到前进路上的灯塔;
C、有了目标,在遇事、新的观点时,运用“绿灯思维”来广泛搜集素材;
D、根据素材,运用“黄金思维圈”想清楚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
E、然后将确定的合理的事情,运用“刻意练习”不断提升自己;
F、做的过程中,通过“每日反思”改进方式方法,让刻意练习更加高效;
G、将练习(学习)成果通过“以教为学”的方法输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