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研究证明:摧毁亲子关系只需要一句话

​研究证明:摧毁亲子关系只需要一句话

作者: 弘知情商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9-05-25 10:29 被阅读0次

    01

    中国式家庭

    缺的是好好说话

    记得之前在网上台湾一家公司做的一个真实测试。

    工作人员以广告试镜为由,将镜头对准几组家庭。摄制组把孩子接到片场先行拍摄,接着又把父母安排到另外的隔间进行采访。

    在孩子等待父母到达拍摄地点的这段时间里,工作人员会让他们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催促他/她快点到达试镜场地。

    而父母接到电话,会被要求模拟曾经对孩子不太好的语气回答。

    “喂,妈妈,你在哪?”

    “干嘛?我在骑车,快要到了!等一下!”没说几句,电话被妈妈挂断了。

    陌生的环境下,被妈妈训斥的女儿情绪低落地走到摄像机后面,小声说:“打电话给妈妈,结果被妈妈骂了。”

    又过了一会,妈妈还是没到,女儿又打了一次电话:

    “妈妈……那个……”

    “怎样啦!你很烦!一直打,我快要到了,你一直打干嘛!烦。”

    话没说完,电话再次被妈妈挂断。

    女孩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期待,到失落、委屈、难过,妈妈挂掉电话的一瞬间,小姑娘捂住脸,忍不住哭了。

    而在隔壁摄影棚,当工作人员把直播的屏幕转向妈妈时,她才明白,自己无心的一句回答,会让女儿心情down到谷底,这么难过。

    另一位参与测试的妈妈,在测试结束后意识到:“话说出去就说出去了,虽然你一直解释,可是他当下的感觉,就是被伤害到了。”

    而在测试采访前,被问到曾经用不好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吗,妈妈很自然地反应道:“有啊,常常。”

    知乎上曾有问题:

    “小时候你爸妈的什么举动,让你觉得自己不被爱?”

    其中一个回答让人很心疼:

    “小时候我妈特别忙,每次她回来我总爱粘着她,总想让她抱我,或者依偎在她身边,她总是会很不耐烦的推开我,叫我‘一边去’。

    我如今都奔三了,依然忘不了这事。我妈觉得委屈,觉得我跟她不亲,我也很无奈。小时候没得到过好脸色,被妈妈推开的阴影太重。”

    大人的世界很大,有工作、有父母、有朋友、有家庭、有自我。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你就是他的全世界。你的心情就是他世界的晴雨表,你皱眉,他的小小世界就阴云密布;你发火,他的小小世界就狂风暴雨。

    02

    “吼”

    真的是唯一有效的沟通方式吗?

    之前成都一个家长发起了对孩子全面“戒吼”的实验。

    这项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线上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需交30元激励金,按照规定,打卡满30天(戒吼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

    “戒吼”实验每期持续30天,开展三期后,已有150对家长参加。结果,三期下来没有一位家长能够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有人说工作繁忙,有人说心情压抑,更多是不经意间一声吼,宣告“戒吼”失败。

    我们为什么忍不住吼孩子?

    因为失控感。

    导致我们焦虑愤怒的最大根源,往往是拼命想要去控制并不可控的事情:

    加班却赶上孩子需要你

    正在做家务孩子却把玩具丢了满地

    忙着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孩子瞎捣乱

    ……

    孩子只是一个导火索,不好好说话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日益增长的控制欲和事情没有按照预定轨道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声吼出来,孩子变得听话又安静,育儿简单又省事。但吼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很多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内心就像被流弹炸过的重灾区,不得不用一生来修复和重建。

    03

    情绪疼痛指数堪比身体疼痛

    语言暴力会影响大脑结构

    之前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发布的一组海报:

    每一句怒吼的话,都像伤疤一样,深深刻在孩子身上。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已经很少会像上一代父母那样,信奉“棍棒出孝子”,但很多中国家庭仍没意识到:语言暴力对孩子来说是直击内心的创伤。

    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表明:

    当人在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时,情绪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可能不做孩子已多年,早已忘了孩子视角下,被吼后是什么感受,又经过了怎样的心理历程,沉默的背后,在想什么。但在某个与亲密的人沟通、与自己对话的瞬间,我们也许会惊觉,曾经耳边的那些恶语,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挣扎。

    04

    我们不是完美父母

    但总能有方法把伤害降到最小

    那想吼又忍不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儿童心理学家汉姆·吉诺特博士带领的“父母指导小组”中,有一位母亲问了类似的问题。

    吉诺特博士是这样示范的:站直身子,举起手,做了一个恐吓的手势,然后对一个假想中的孩子说,“我非常生气,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啊!”大家都大笑起来,感觉好像是博士开了一个玩笑。

    不过在第二周学习开始的时候,这位母亲回来说:“我真的这么做了!”

    “儿子托尼让我很抓狂。他吵醒小宝宝,老让她哭,我就完全照着你说的话冲他说:快跑,妈妈要生气了。

    然后他跑开了,两分钟后他把脑袋伸进屋子,问我:'我现在可以回来了吗?' '不行!'我严厉地说,'除非你想出办法不要让妹妹再哭!'

    后来我发现,他头上裹着个毛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并发出滑稽的声音,在和妹妹玩'躲猫猫'。 每次他猛猛地把毛毯从头上扯下来,妹妹就会大笑起来。”

    我们无法忽略自己的感受,时时刻刻都好脾气的父母,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方法,将坏情绪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

    05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交流

    做孩子喜欢的好情绪父母

    做好情绪的父母是门艺术,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论的话,看过身边这么多和睦温暖的家庭,我想大概是以下这些吧。

    ☉ 站在一米的高度看问题

    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曾经有个朋友带孩子去聚会玩,孩子在那里又哭又闹,拿好吃的也哄不好。不得以抱回家,睡前和孩子聊天,孩子才说出来,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派对一点都不好玩。

    ☉ 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最近一位叫Stephanie的美国妈妈欲哭无泪的直播视频在推特和ins上爆火,累次播放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次。

    原来,她五岁的大儿子Teddy,怀着对自己高级理发师Tony人设的坚信,在她洗澡的8分钟时间里,翻出推子和剪刀,把弟弟妹妹包括他自己的头发都剪了……

    即使对熊孩子这种做法欲吼难忍,Stephanie还是欣慰地夸他诚实、不加掩饰地承认了错误,尽妈妈的审美之力来补救。

    最后Teddy欣然接受了秃头也比自己剪的发型好看的事实。

    佛系弟弟Fred则非常开心自己一毛不剩。

    而Eloise,妈妈舍不得她全秃,还顽强保留着脑门前坚挺的刘海,正反面效果如图。

    最近,这一家子还因为视频太红,受邀上了美国最受欢迎的深夜脱口秀节目Jimmy Kimmel,同时获赠免费全家游迪士尼。

    果然,好脾气的妈妈,运气不会太差。

    ☉ 道歉要及时,让孩子知道你仍然爱他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中讲过一个女儿啾啾和妈妈闹脾气的故事, 后来母女俩已经和解。然而,和妈妈吵架的事仍是她心中的阴影,使她心烦。

    晚上看光盘,一只小啄木鸟找妈妈,她看着看着眼睛红了,接着大哭起来,喊着妈妈,扑进妈妈怀里。临睡前,她搂着妈妈,急切地问:“妈妈,我爱你,你爱我吗?”每当妈妈对她生过气以后,她总这样问妈妈,急于要证实妈妈没有变心。

    人总是容易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而你的脾气也只会伤害到爱你的人。

    我们对老板好脾气、对客户好脾气,为了向往的诗与远方拼命努力,而真正向往的生活不需要大富大贵,不过是和最亲爱的人,一起过人间烟火的平凡生活。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

    而对孩子而言,好好说话,是好父母在平凡生活中做到的最不平凡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究证明:摧毁亲子关系只需要一句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da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