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不是书评的书评

一个不是书评的书评

作者: 妞妞nmy | 来源:发表于2024-08-29 10:58 被阅读0次

        余华的《夏季台风》这一作品极具意识流风格(这是一种应用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新手法, 属于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之一,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 所以这种风格的特点是,作家用自由奔放的意识, 情感,认知来表达作者对人性生活的诠释, 能够打破时空界限, 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浓缩性 )和魔幻现实主义特点 ,跳跃式的叙事风格和凌乱复杂的人物关系, 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未知和复杂, 让人难以分清哪些是真实, 哪些是虚幻的。 这一作品也是余华小说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

        故事在1976年夏,唐山地震刚刚发生之后, 而文革是从1966年5月开始~1976年10月 结束,所以故事也是发生在文革的阴影下, 一个闭塞的小镇(富春镇), 在梅雨、地震、台风这些灾难来临前后引起人们的恐慌和混乱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冷漠相处, 面对灾难即将到来时人们焦躁, 压抑的情绪。这与文革阴影下人们的麻木不仁, 视生命与草芥的情况是相类似的 。具体如下 :

      一、这里的人们是冷漠的 。

1、物理老师面对白树的多次报告, 不做回应 ,态度极为的冷漠 。

2、白树母亲面对白树父亲的离世的漠然 。

3、吴全妻子遭遇蛇 ,当她大声寻求帮助的时候 ,所有人装作听不见 。

4、林刚的简易棚倒塌了, 请求王洪生帮忙 ,而王洪生说来他们简易棚里面住吧, 事实上小棚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 所以最后还得自己去重新搭建 。

      二、这里的生命也是不被重视的 。

1、大伟的孩子星星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失踪了 ,而大伟最后说他找回来了星星, 但事实上,这个被找回来的孩子并不是星星, 因为这个孩子不喜欢听钟其民的箫声, 也一直喊着要离开。 那么他是谁? 可以这样理解, 他是被大伟抢回来的 ,大伟随意抢了别人的孩子充数, 这是对生命的漠视 。

2、突然出现的何勇民被人们从水中打捞上来, 身体浮肿, 发白 ,任其在炎热的天气下曝晒,在梅雨之中浸泡,在苍蝇蚊虫爬满全身而导致发霉腐蚀 ,但终无一人为他埋葬 。人们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在这个落后贫穷的小镇上, 人们的生命如蝼蚁一般, 生死仿佛是发生了,也没什么需要多言似 的 。

    三、再来看,吴全为什么死了 ?

所有人在简易棚里面,面对的是汗流不止, 潮湿难耐 ,蚊虫如潮的环境, 以及压抑和等待灾难的焦躁不安,郁闷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吴全不可忍受 ,所以他在自我意识模糊的情况下,从二楼跳下, 抛下了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 以死亡来结束这种精神上的折磨 。

      四、我们再来看看钟其民这个人物 。

钟其民是唯一一个在灾难中没有搭简易棚的人, 他一直坐在自己的屋子里吹箫 ,他是一个非常平静的人 。从始至终,箫声不断 ,在他看来,音乐是可以拯救世界, 安抚人们复杂的内心的。 他希望通过音乐来消除灾难带给人们的阴霾 ,文革带给人们的阴影, 希望人与人之间多几许关爱 ,少几丝冷漠。 他是这样希望的 ,也是这样做的, 在文章中, 他用箫声拯救了吴全的妻子 ,使她从绝望中重拾信心 ,有了活下去的支柱和希望。 他去过很多地方, 听见过阳光和废墟的声音, 还看得见别人都看不见孩子的简单,明亮的眼光 。他阅历深 ,见识广, 活得洒脱, 可是人们却叫他是“那个只会吹箫子的傻子 ”。

        莫言说,余华是唯一一个清醒着 说梦话的人 。我认为钟其民的形象应该就是余华的化身 。

        五、故事里另外一个比较平静的人就是白树。

白树是一位中学生 ,因为他有信赖的监测仪 ,那是他的信仰。 但是白树又是孤独的 ,因为他的报告无人相信, 连自己的物理老师也很漠视他, 或许是精神上的缺失 ,他和物理老师的妻子偷情了, 在身体上得到了满足 。

      《夏季台风》以意识流的方式不停在各个人物之间跳跃, 在现实和幻觉之间不停的穿梭 ,把文革阴霾下的人们的精神负担展示的淋漓尽致 。文中也有一些句子写到了,如:“太阳出来了, 光芒万丈!”和“风停了 ,雨停了 !”这些潜藏着些许温情阳光的句子。 这些句子也引发了在窒息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该如何重建精神家园的思考 。

      也就是说,文革的阴霾马上就要消散了 ,新的社会将要登上历史舞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美好的未来。风雨过后, 彩虹终将会绽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不是书评的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fx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