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是近代通过考古发掘的竹简,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家店郭店一号楚墓M1,经专家学者整理分析,确定为先秦时期的道家典籍。
《太一生水》有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郑吉雄先生解释说:“‘相辅’是‘天地名字并立’以后,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在存有界的层次上,二元相对的互动。”
所以这段话是描述古人对自然认识层次的发展过程。反映古人对自然的认识由大至小,由粗至精,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古人首先由肉眼可见最大最明显的天与地开始观察思考,他们将方位在天上或在地上的万象万物相互对比,这种方法便是“复相辅”。复者,反复也。辅者,原指车轮外旁增缚夹毂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轮辐载重支力,后引申指辅助。以天之象辅助认识地之象,又以地之象辅助认识天之象,是云“复相辅”。如《太一生水》下文所曰:“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就反映了这样一个比较过程。在这个相互对比的过程中他们对宇宙自然有了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发现世间的万物又可以按其存在形态分作两类,分别是可见、可感,可知的,谓之明;和不可见,不可感,不可知的,谓之神。这便是“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然后再对“神”与“明“进行相互对比观察,则发现又可以将世间万物可以按其自身属性分作阴阳两大类。分别为无形的、轻清的、晴朗的为阳;有形的、重浊、阴沉的为阴,这便是“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而再对阴和阳进一步对比认识分析,则进一步发现可以世间的时节按其阴阳属性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这便是“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