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娱乐圈
微观 | “流浪地球”未来要面临的深邃的黑暗,离我们不远了

微观 | “流浪地球”未来要面临的深邃的黑暗,离我们不远了

作者: 文广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21:20 被阅读4次

    文广君说

    流浪地球让很多国内的科幻迷和影视业内人士心头为之一振,许多人将它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是的,早在2015年,刘慈欣得到雨果奖的时候,就有媒体用有些夸张、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评价刘慈欣和他的《三体》:“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水平。”关于电影《流浪地球》的前世今生、4年7000人的努力不想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够随处可见,想结合《流浪地球》片子本身和大刘的作品风格来谈谈当下影片情节本身和科幻带给我们的思考。

    正文:2147 字 阅读时间: 6 分钟

    说说影片本身,关于场景和角色。吴京作为男一号,其扮演的角色在剧中与他儿子共同承担了空间站与地球两个世界的主要情节发展。其儿子作为与父亲有这某种爱恨纠葛的形象,塑造出一种叛逆的姿态。但是这种叛逆在电影中并没有全面展现,更没有通过描写其与母亲的回忆、与太空的情结来刻画得更加立体,而这一类伏笔的设置是大刘的长处,但在此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某些情感上的关联。

    而在整体的结构呈现中,电影多次通过长镜头描画出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宏大感,多次给予了被引擎驱动的地球全景图景。相比之下,电影着力于通过刻画地球表面的被冰冻的人类文明的痕迹,像在地表冒险的时候,被冰封的向上追索的死去的人类、冰封的上海奥运场馆、北京市交通委的语音提示,无疑是要唤起我们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共同记忆所故意而为之的结果。但是,对于地下城人类的生活现状却并没有完整地展现,而人类的希望、情感的联系恰恰又在地下城。

    【一】描绘情感的共同图景,你看到了我们的未来吗?

    原本可以用一个长镜头展现地下城的基本图景,但是在电影的笔墨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也许就导致了最终在地下城被毁灭时,由于观众在之前与地下城之间的情感互动较少,甚至相当一部分关于地下城的描述是以戏谑形式进行的,比如妹妹韩朵朵在上课时班长朗诵关于“希望”的文章时的故作姿态、刘启在借服装时拜托的“一哥”,所刻画出的在地下城的市井痞子的形象。在这背后,还有更多关于“隐喻”的资源可以动用,比如韩朵朵在课堂上的那块故障了的虚拟景色屏幕,其实是与地下城整体的格调很不一致的,那为什么还要靠一块虚拟的屏幕来营造出这种虚拟的“往日地上世界”的景象呢?也许再多花一点点笔墨,地下城下人类的生存状况能够揭示得更明显。

    在关于角色的生死问题的取舍上,电影展现出了大刘作品一贯的克制的人文主义温情——死亡不可避免,但是依靠死亡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一定是有限度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性光辉令人感动、赚足眼泪、博得同情,但在宇宙尺度上,并不会因此从根本上改变某些结果。即使在《三体III:死神永生》中也是如此,虽然最终从结果上来看,是有着“人类人性光辉代表”的程心毁灭了宇宙,但这种结果更反映出了大刘作品中一种必然的价值观:人类的情怀和所谓的人性光辉并无用处。

    这样的一种世界观通过对MOSS这个空间站控制中心的支线描写反映得淋漓尽致:作为空间站宇航员助手的MOSS、作为联合政府代言人的MOSS、作为机器理性的MOSS、作为叛逃者的MOSS、作为攻击者的MOSS,相比许多好莱坞电影以的“人工智能叛逃”为主线,描绘人类与其做出斗争并靠人类的不懈努力,最后人性的光辉拯救了人类所不同,关于Moss这个小小的支线,其实承载了现在的人类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心底最深的不确定与恐惧。令人感到恐惧的是,这当中的某些担忧,已经由于AI技术和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成为了现实。

    文广君一直认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仿生史,从飞机仿生飞鸟到雷达仿生蝙蝠,人类科技产品的仿生机制越来越内化于物种本身,而当仿生由动物最终追溯到人类时,人类必然要经历一场强风暴式的伦理革命来重新适应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而向深追溯,对Moss的每一个侧面描写都反映了这一种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极度矛盾,而反映这一种极度矛盾,正是由于旧的伦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流浪地球“流”往三体,我们终将直面深邃的黑暗

    不知道看完《流浪地球》的令人感动的结尾之后,你是否舒了一口气,是否被人类人性的光辉所感动、是否认为电影中的流浪地球将会迎来长久的安定,而事实上,在了解“流浪地球”的目的地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流浪地球”的未来仍然是充满着黑暗的一片迷雾。

    “在人类脱离自然规律自行决定整个地球的转向时,人类注定将在坠入的无边的黑暗中寻找一线曙光,混沌与黑暗将永远与人类文明相伴。”

    至少在《流浪地球》中,人类的未来依然如此。因为流浪地球的目的地,正是《三体》中让三体文明生活得生不如死的“三体星系”。而原本三体人被动选择的绝境,却是人类文明将要主动选择的结果。不论是“黑暗森林法则”还是“猜疑链”理论,抑或是在刘慈欣小说中呈现出的“宇宙厚黑学”,也许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了人类在脱离地球社会后更真实的状况。而人类即将不断面对的新状况,使我坚信曾经被人戏谑的“宇宙社会学”、“宇宙心理学”等学科终将获得发展。

    因此,大刘式的科幻给予我们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最深的意义在于中国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不如说就是大刘)对于人性多面性更深的认识,脱离民主制度约束后的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反应,往往是更加真实和骨感的。

    而科幻给当代面临深刻科技变革的我们带来的更深刻的启示在于,仰望星空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那闪闪的星光,我们更要思考的,是那点点星光背后更深邃的黑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观 | “流浪地球”未来要面临的深邃的黑暗,离我们不远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gxeqtx.html